——雷山县依托资源优势加快经济转型新观察
在刚过去的2012年,雷山县接待游客601万人次,同比增长70.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91亿元,同比增长120.5%。
同时,雷山相继被评为“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苗族银饰之乡”、“贵州省十大最具影响力风景名胜区”、“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文明县城。
然而,十多年前,雷山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种养殖和外出务工,财政收入主要靠木材,属于典型的木头经济。对于旅游收入这个概念却十分陌生。
是什么能让传统农业大县的雷山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如此华丽的转身?
进入二十一世纪,雷山坚持在共性中求生存,在特色中求发展,擂响加快经济转型的战鼓,走出了一条结合雷山特色的破茧化蝶之路。
荒山变成茶海 万户农民建有“绿色银行”
“山上十亩茶,等于建了‘绿色银行’。”地处雷公山北麓半山腰的西江镇脚尧村,是一个边远落后贫困的苗族村寨,全村 41户158人。近年来,该村立足荒山资源优势种植茶叶,在全县率先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目前,该村建有优质茶园面积达1700 亩,去年人均纯收入预计超7000元。原村党支部书记吴秀忠种植茶叶70多亩,年收入18万元,成为了该村在山上建的最大“绿色银行”。
雷山荒山资源多,如何变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雷山选择了种植绿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雷山茶叶发展曾经达到上万亩,雷山培育出的“银球茶”曾经走进中央和国务院办公用茶,随后进入低谷。2001年,雷山重振雄风,围绕打造“贵州茶叶大县”目标,设立300万元的茶叶发展基金,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加快茶叶产业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茶产业建设。目前,该县建有茶园10万亩,去年实现茶叶产值达4.2亿元, 种植茶叶农户达1.05万户、4.7万人。
据悉,到2020年,雷山农民人均茶叶2亩以上,茶园基地规模达20万亩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茶叶收入6000元以上。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