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绣花难起头,丝线穿针慢慢绣;一折丝线二折绣……”龙启花用苗语轻声吟唱这首流传了几代人的《绣花歌》,将剪好的锡片一片一片缝在底布花纹上。
今年47岁的龙启花,是我国西南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的苗族锡绣的传承人,7岁就跟母亲学习锡绣。
剑河锡绣是苗绣中一种特别的刺绣,它不以彩色丝线绣纹样为主打图案,而是用一块块宽度不足两毫米的锡片,在深黑发亮的土布上拼出各种几何图形。
“每个女孩从小要学绣花,自己不绣就没得衣服穿,没男孩子会喜欢。”龙启花说,以前寨子里挑媳妇就是看谁家女儿布染得最亮,花绣得最精细。
“歌儿是妈妈教的,从小就会唱,苗家姑娘三五成群聚一起,边绣花边唱歌。”龙启花说,绣花歌的调子是老人们传下来的,歌词可以自己改编,但内容都是民族的古老传说和身边发生的事。
剑河锡绣是苗绣中一种特别的刺绣,它不以彩色丝线绣纹样为主打图案,而是用一块块宽度不足两毫米的锡片,在深黑发亮的土布上拼出各种几何图形。
苗族刺绣手艺都是母亲传给女儿,既是生命的延续,也是古老文化的传承。龙启花的手艺是妈妈教的,可惜自己只有儿子,只能把手艺传给未来的儿媳。苗家人不仅是技艺代代相传,老人们还会把织好的土布、古老的图样传给女儿。
龙启花刺绣时,身旁都会摆着一张背面打了补丁但纹样依旧清晰的黑布图样。“那是外婆传下来的,都是锡绣的传统图样。”龙启花说,这些几何图案代表着人、农具、武器、山岭等,苗家人将看似简单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在衣服上讲述民族的古老传说和历史的悲欢离合。
苗族没有文字,苗家人就用针线作笔,在衣服上绣出一本本“无字史书”。同是锡绣传承人的王享石从箱底拿出一件全身布满锡绣的衣服,向记者讲解这些古老“密码”背后的内涵。
王享石说,这些小秤钩代表公平正义,下面的小人头和大人头代表个人或家庭,用网眼把他们网起来,意思是人人都处在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中,四周的图案代表山岭,是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人和大自然要和谐相处。这件衣服从纺纱织布再到染布、裁衣、刺绣,花费了她近两年时间。
苗家人制作一件锡绣衣服,工序很复杂,即便是从小就终日刺绣的她也只有两套衣服。“自己绣好的东西都当宝贝一样,别人用手一摸我都心疼。”王享石虽然只有32岁,但已经去过很多地方参加传统工艺展演了。
近年来,受外来文化影响,苗族姑娘们不愿意学习工艺复杂的锡绣,纷纷外出务工,锡绣出现了“人员断代”的现象。尽管当地政府每年投入一定保护经费,鼓励当地村民学习锡绣,并且让锡绣文化走进校园,但其传承仍面临着挑战。
“我们只会手艺,不知道怎么开发设计这个‘老古董’,我脑壳都想大了也不知道从哪下手。”王享石说。
作为锡绣这项古老手艺的传承人,王享石整天琢磨怎么能让更多人接受锡绣,将它们穿在身上或用在家里。但由于锡绣费时费工,一小块就价格不菲,王享石她们的锡绣作品还没有市场。而龙启花和其他绣娘们开始尝试把锡绣绣在手机套上,还有的做成身着传统服饰的布娃娃。
“我去全国各地参加展会,就是希望遇到能帮我们的人,帮我们把锡绣做成各种旅游产品。”王享石说,只有让锡绣有市场,才有人愿意学它,才能将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去。(王笛 杨洪涛)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