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旅游 > 旅游 > 正文

文化旅游“富矿”雷山推文化旅游融合实现经济转型新观察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11-02 09:12:21  来源:  

  着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

  文化是神,旅游是形,神形兼备,才具恒久的魅力,才有坚挺的实力,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雷山“转方式、优结构、强产业、增就业”新引擎。

  该县坚持哪里有苗文化,旅游开发就跟到哪里;哪里搞旅游开发,苗文化就在那里得到挖掘、传承与保护,实现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共生耦合、同频共振。目前,该县的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雷公山、大塘新桥水上粮仓、麻料银匠村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声名雀起。同时,苗族芦笙舞、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医药、苗年、苗绣、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鼓藏节、仰阿莎和苗族贾理等13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该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群众共同富裕的新路径。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达350万人次,是2006年的16倍,年均增长78.5%;旅游综合收入达15亿元,是2006年的30倍,年均增长90.3%。西江苗寨80%的村民参与旅游开发,涌现出李珍、李光雄等一批农家乐和银饰加工典型代表,带动了一批种养殖农户。去年,西江苗寨接待游客240.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2亿元。目前,全县有农家乐318户,拥有接待床位近3000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直接和间接带动3.2万贫困人口脱贫。

[page]

  园区建设聚集文化旅游张力

  金秋十月,在总投资1.2亿元的营上综合服务区场平工地上,十来辆工程车来回穿梭,施工现场紧张而有序。这只是西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一个缩影。

  雷山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推手,近年雷山重点打造西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雷公山蚩尤苗族文化园区和陶尧苗族生态博览展示区,形成三个民族文化廊带:西江至县城22.3公里城镇一体化的民风民俗经济走廊带,巴拉河乡村旅游文化走廊带,雷山融入凯里苗族文化经济走廊带。

  为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该县于去年6月成立了副县级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今年年初,成立了“雷山县播捌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拓宽园区的投融资平台,今年5月的第八届深圳文博会,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的民族文化项目招商签约资金就逾20亿元。该县积极储备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涉及资金200多亿元,涵盖苗族祭祖文化、图腾文化、歌舞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苗医文化、动漫基地、民族工业、民族旅游等领域。

  文化软实力绘就旅游名县

  夜幕降临,登上马家屯坡顶俯瞰,深秋的丹江河两岸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县城里别具韵味的“吊脚楼”、风雨桥、铜鼓广场、树和水被五光十色的灯光勾勒得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耳边不时传来对璀璨夜景的赞美声,按动相机的快门声。

  可谁知道,十年前的雷山县城,脏乱差挤可是出了名,市民怨声载道。今天的美景如此出众,得益于县委、政府对民族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高度认识。

  该县以文塑城,文城互动发展,着力打造“全国旅游名县”。在推进城镇化建设中,该县十分注重苗族文化的开发、保护和传承,把文化元素传承在有形的建筑物上,把文化精髓体现在无形的节庆载体中,使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让苗族文化之脉永续传承下去。十年来投入资金10.5亿元,高标准完成了民族文化体育中心、苗族银饰刺绣创意中心、县城污水处理厂、木鼓广场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了县城特色餐饮一条街、临水酒吧、茶吧等项目建设,新增县城规划区面积达20个平方公里。

  雷山先后荣获“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苗族银饰之乡”、“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中国最佳魅力旅游名县”、“中国最美的小城”、雷山苗年节被授予“2011年全国最具民族特色节庆奖”等荣誉称号。去年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文明县城”,一座“绿在城中、桥在水中、房在画中、人在美中”的“宜居宜业宜旅”魅力新雷山徐徐展来。(潘国雄)


责任编辑:张应雪【收藏】
上一篇:从江:将2012年11月9日举办首届“二千九”侗文化节
下一篇:侗族小歌手赴京为“十八大”胜利召开献礼 放歌最小的只有6岁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