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东西牵手战贫困 山海协作谱新篇——杭州滨江区对口帮扶丹寨县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20-03-17 14:48:3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对口帮扶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2015年,杭州滨江区与丹寨县“联姻结缘”,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在人才培育、项目建设、产业协作等方面展开帮扶,帮助丹寨县增强“自主造血”能力,减贫摘帽,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扶在根本处,济学子育人才

  2019年2月临近收假,贵州师范学院大二学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学子范云龙正在为生活费没有着落而忧心忡忡,虽然教育精准扶贫补助了书费、学费,但是望着父亲日渐消瘦的身影和因车祸瘫痪在床的母亲,黯然神伤。

  范云龙家住丹寨县排调镇羊告村五组,较为偏远。“读书是贫困学子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滨江与丹寨把帮助深山学子走出大山作为扶贫协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教育精准扶贫, 让更多的山里娃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

  在滨江区的牵线搭桥下,浙江省电魂公益中心资助同范云龙一样的 12 名优秀贫困大学生部分生活费,直到大学毕业。“非常感谢浙江的帮助,我会学好知识,报答社会,并将这份爱心延续下去。”雪中送炭的资助让范云龙放下包袱,安心学习。

  除了教育扶贫,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是长远之计。四年来,滨江区和丹寨县携手开展干部人才挂职锻炼、培训交流、业务合作、助学公益行动等工作,促进两地在脱贫攻坚、人才交流、社会帮扶等方面互融共通。丹寨县累计派出近1.3万名干部到滨江区跟岗学习、交流培训,滨江区选派 63 人次到丹寨县挂职帮扶,把先进经验传给丹寨。

  帮在关键处,强基础激动力

  雅灰乡上从村,距县城86公里、乡政府驻地21公里,是丹寨最偏远的村寨之一。虽然成立有红枫产业扶贫专业合作社和金色枫香集体经济公司,一直没有固定的经营办公场所,经常“打游击”。

  2019年,规范建设村级合作社经营场所列入滨江区对口帮扶项目,上从村也被纳入“盘子”里。从立项到施工再到入驻,不到半年时间,一栋总投资52万元、面积260平米的崭新合作社经营场所落地建成。“我们有了自己的村级合作社经营场所,村干部、老百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更高了。”上从村党支部书记王德彬更加坚定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

  丹寨所需,滨江所能。总投资550万的排倒村、扬颂村、塘中村等10个村级合作社经营场所相继竣工投入使用;杭州电魂网络科技公司捐赠45万元帮助羊物村建成漂亮的风雨桥;投资120万元帮助甲石村修建村道,解决了山区群众出行难、货难运的问题。

  基础设施是振兴之基、发展之基,滨丹两地一直共同致力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优化产业发展长板。一栋栋经营场所拔地而起,一条条产业路贯通田间地头,一座座爱心桥屹立乡间,留下了“滨江建设”最美印记。

  助在紧要处,扶产业输劳务

  “年纪大了外出不好找活路,现在疫情期间在家门口找点事情做,全家的生活会逐渐好起来的。”在丹寨县兴仁镇烧茶村吊瓜种植基地,61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黎玉能正在除草。自复工复产以来,黎玉能就在吊瓜基地务工,每天有90元的劳务收入。

  对口帮扶就像一粒种子,催生产业扶贫项目生根发芽,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收入。烧茶村吊瓜种植项目是东西部扶贫协作重点项目之一,目前已完成投资630万元,种植面积 800 多亩,为周边380户农户提供务工岗位。2019 年发放劳务报酬130万元,利益联结的68户贫困户实现分红12.55万元。

  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坚持换“穷业”拔“贫根”。滨江区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坚持一切从结对地区实际出发,发挥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与丹寨的资源、生态、劳力优势有机结合,打好抱团战贫“组合拳”,帮助丹寨县迈出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坚实履痕。截至目前,滨江区共帮扶丹寨产业发展资金5353万元,实施产业项目31个,覆盖贫困人口9100多人,带动贫困群众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疫情发生后,丹寨县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通过包车、包专列“点对点”的方式,有序组织3000多名丹寨儿女直接送达滨江企业,全力支援企业复工复产。这是绿叶对根的情!

  2020再出发,滨江区克服疫情影响,接续帮扶丹寨实施项目13个,预计投入帮扶资金4600万元。目前,吊瓜套种板蓝根项目已投入2500万元,在龙泉、兴仁等乡镇新增种植面积2560 亩。(余贵重)

责任编辑:周玉梅【收藏】
上一篇:丹寨:男子利用支付宝,盗窃7名群众10万元存款
下一篇:丹寨:“三实招”焕发党建扶贫挂牌督战硬核力量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