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撤县建市” 激励榕江连续3次取得发展佳绩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2-25 10:19:26  来源:贵州日报  

  2013年,榕江GDP增幅超过16%,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超过16%,新(续)建项目到位37亿元,万余农民进城变市民,车江新城区已吸引4万人入住。这是榕江县立足城镇化带动战略,在撤县建市大旗引领下连续3次取得的发展佳绩。

  在撤县建市的7大指标体系中,榕江已有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等4项达标,正向城镇化率、从事非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比重、辖下的乡镇建设等3项目标冲刺。

  近年来,随着厦蓉高速和贵广快铁的修建,榕江这个身处九万大山腹地的传统农业县摇身一变,成了我省对接长珠三角及沿海地区的桥头堡,随之而来的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涌入。这不仅改变了榕江人的生产生活,他们更有了新的发展目标——撤县建市,把榕江建成贵州东部的次中心城市。

  “‘两高’过境为榕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提振了干群的精气神。提出撤县建市主要是为了激励全县35万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谋发展,快马扬鞭促跨越。”县委书记白跃军告诉记者。

  榕江2010年提出撤县建市。当时,榕江县城只有6万人,全县城镇化率不足25%,与42%的建市指标相差甚远;全县一半以上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农民人均收入2000多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足万元;县级财政收入不足两亿元,GDP仅22.85亿元;全县6镇13乡更是发展不均衡;县城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较落后。榕江撤县建市曾被人当作笑谈。

  提出撤县建市目标3年多,榕江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已在城市基础设施、财政收入、国民生产总值、二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等4个方面达到或超越建市要求,离“榕江市”越来越近。

  夜晚,穿行在都枊江畔的榕江,路网纵横交错,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一派都市气息。县住建局副局长郑登卫告诉记者,城区原来只有3.5平方公里, 该县整合90多亿元改善水、电、路、房等城市基础设施,如今县城已增至5.7平方公里。正修编城市规划,把56.4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纳入城市建设范围;正投入1.4亿元建滨河公园、五榕山城市主题公园,确保城区绿化率超过30%;已引进20家房开企业,已建和在建的住房达250万平方米。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以上,去年又投入1.02亿元开建日供水4万吨的新水厂,确保县城、工业园区、车江新城、忠诚镇等20万人生产生活用水。污水处理率达到47%,正在忠诚镇建一个污水处理厂,使县城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0%以上。

  在榕江工业园区44家上规模的企业中,除22家是传统的木材加工外,还有22家涉及电子、纺织、制造、食品等新型企业。县财政局副局长陈培丹说,在加大固定资产、房屋开发、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的同时,榕江县积极引进培育工业企业,增加财政收入,2013年县财政收入预计达6.2亿元。

  同时,榕江县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优质果品、蔬菜、优质米、竹笋两用林、葛根“五个十万亩”农业示范基地,引导培训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扶持微型企业,使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健康发展态势。

  2013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达35.43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506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971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高到78%,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占GDP的70%以上,农业只占23%。

  榕江撤县建市被纳入省委、省政府的“十二五”规划。登上四道岭,正攀三座峰。为实现这一目标,榕江正全力冲刺城镇化率、从事非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比重、辖下的乡镇建设等余下的3项指标。

  在车江新城区的拉动下,榕江县城人口已达10万人,城镇化率已超过31%。榕江正整合生态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廉租房等工程,把月亮山、雷公山两山腹地的5万农民迁进县城。力争到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达15万人以上;

  加快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5个100工程”建设,确保能吸纳10万人以上就业,就近转移农村劳力8万人以上;

  大力改善集镇基础设施,鼓励农民移居集镇,通过“撤并建”,把平江、八开、栽麻3个乡改建成镇,把全县6镇13乡合并成10镇6乡。

  预计到2016年,榕江可望达到撤县建市目标。白跃军说:“撤县建市的目的,不是图脸面好看,而是为了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城镇化带动战略,以城市发展来带动农村快速发展。” (石庆伟 本报记者 朱 邪)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榕江警方集中打击卖淫嫖娼 一夜抓6对“野鸳鸯”
下一篇:孔雀西南飞——榕江农民弃高薪返乡合伙办厂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