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干部们把我们老百姓的事当自己的事,我们有信心渡过难关了。”大方县马场镇双群村村民谢顺友终于松了一口气。持续一个多月的干旱,眼看着今年种植的20多亩烤烟一天天枯萎,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看到镇里组织的“党员抗旱先锋队”队员们不时拉着水管朝自家烟地里浇水抗旱,谢顺友吃了一颗“定心丸”。
截至7月31日,大方县受灾人口250106人,受灾面积10916.4公顷,绝收3842.62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9005.05万元,部分乡镇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大旱面前,大方县各级干部和党员始终是群众的主心骨。
7月12日,沙厂乡营华村村民樊勇的中药材基地田坎上,村支部委员樊子瑜、安永富,党员赵海、张虎,驻村干部吴祥发等五六个人围在一起,讨论着如何帮助中药材基地渡过难关。
“必须想办法解决中药材基地缺水的问题,不能让乡亲们投下去的钱泡汤。”吴祥发斩钉截铁地说。村里协调来了拉水车,把基地的三个蓄水池灌满,然后再把水接到地里进行喷灌。
“我们不能等,要积极行动起来,能挽救多少是多少,不能挽救的就做好种植小季的准备,尽量减少损失。”7月25日大清早,黄泥塘镇甘棠村支书马开龙像往常一样,组织村两委班子与驻村干部深入群众家中,扯开嗓子发动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加强对烤烟、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人工浇水。
干旱期间,甘棠村投入机动抗旱设备10台(套),投入抗旱资金8000余元,抽水灌溉农田600多亩,把群众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感谢你们每天给我家送水,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瓢井镇中寨村何兴友老人外出务工的儿子给驻村干部谢雨石打来电话,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儿子外出务工,两位老人和两个年幼的孙子在家,平时靠自家屋后的水井供水,这口井常年不干,村里称为“不枯泉”。一个多月的大旱,“不枯泉”枯了。老何一家生活用水、牲畜用水一天要好几担才够,年事已高的老何犯了愁。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及时向镇里汇报,村支两委党员和驻村干部组成的“党员先锋送水队”专门负责为村里其他6户困难群众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靠天靠不住,‘不枯泉’也会干,还是共产党的干部好,你们才是真正的‘不枯泉’。”何兴友老人热泪盈眶地说。
据统计,目前,大方县投入抗旱资金88万元,抗旱车35台,通过各级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旱区群众吃水问题和部分农作物灌溉得到保障。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