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儿女精神盛宴
顶尖的科技精英汇聚黔中大地,带来科学知识的传播,带来人文精神的激励。科技之光,温暖着贵州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是一次高原儿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盛宴。
在松桃苗族自治县,2013年科技活动周吸引了大量农民。蓼皋镇中坪村大鲵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裴正群专程跑去现场寻找养殖技术:“我们这行不懂技术更新换代不行。”
在兴仁县,百余名自发报名的志愿者参与了科普大篷车万里行宣传活动。
安顺第十二小学和若飞小学的学生被贵州省、市科协科普大篷车的三维立体画科普展板迷住了,最后,依依不舍地追问:“大篷车什么时候再来我们学校?”
杨元喜院士讲北斗、刘大响院士谈航空发动机、李惕碚院士论“学习与质疑——批判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年会期间,近百名院士专家深入贵州的大中小学、企业和社区开展“上百课”活动,为贵州人带来“零距离”的科普盛宴。
贵州,沉浸在人文精神的激荡中,从那些刚入大学校门还带着兴奋到已经准备踏入社会的大学生。
面对贵州大学生提出的就业难题,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边远县城,告诉大家树立踏实为基层服务的作风。
求是杰出青年奖的获得者马砺告诉大家:”我一年240天都在矿上,其中2/3的时间是在现场。在矿上,时刻都处于不安全状态。“促使他研究下去的动力是:”每当我看到矿工们那样辛苦劳动,总是想为他们尽一点力。“
女学生们对女性从事科研如何取得成就咨询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她豪迈地告诉大家:”遇到的所有问题,我都不当做困难。“
为了科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正总是去人迹罕至的地方,艰苦与孤独像影子一样紧跟着他。张正以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大学生们共勉:在行业的艰苦中,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找到乐趣。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