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定义是什么?美国和欧洲政客喜欢谈论价值观和制度。但是对于世界各地数十亿人来说,关键点更简单,也更容易理解。西方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过得舒适的地方。正是这一梦想让非法移民冒着生命危险,试图进入欧洲或美国。
然而,尽管西方仍旧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西方世界本身却在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上周,奥巴马发表了自己就任总统以来最让人心灰意冷的演讲。这位美国总统毫不留情地列举了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和不断下降的社会流动性,并说这种局面“给美国梦、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在世界各地所代表的东西造成了严重威胁”。
悲观源自经济现实皮尤研究中心今年春天在39个国家所作的一项民意调查的内容是:“贵国的孩子会过得比他们的父母好吗?”只有33%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的孩子会过得比自己好,多达62%的美国人认为孩子们会过得更糟。
欧洲人甚至更加悲观。只有28%的德国人、17%的英国人、14%的意大利人和9%的法国人认为孩子会比上一代人过得好。西方的悲观态度与发展中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乐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82%的中国人、59%的印度人和65%的尼日利亚人认为孩子们会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
参议员马尔科·鲁维奥是2016年美国共和党总统提名人选的竞争者之一,他认为他父母一代人能够通过像在酒吧做招待这种相对卑微的工作“跻身中产阶层”。
他承认,如今,这种情况不可能再出现了。
欧洲的悲观和不安全感也源自现实——特别是在了解到未来的福利和退休金可能会减少后。在受债务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未来实现繁荣的压力更大,像希腊和葡萄牙这样的国家已经削减了工资和养老金。
但是就连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欧洲国家的生活水平也面临着压力。本报的调查表明,生于1985年的英国人的生活水平不能超越比自己早出生10年的人,这是一百年来首次出现这样的情况。
甚至在经常被称为西方世界最成功的大型经济体的德国,“默克尔奇迹”所带来的好处也主要是拿着高薪的那部分人能够体会得到。为德国当前的出口繁荣打下基础的经济改革包括压低工资、削减社会福利和雇用更多临时工。
发展中国家不断增加的乐观情绪和西方日渐增长的悲观之间存在着关联。奥巴马在上周的讲话中说:“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社会契约开始瓦解。”也许并非巧合的是,同样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对外开放。
就连全球化的拥护者现在通常也承认,全球劳动力大军的出现对于压低西方的工资起到了一定作用。我的一些欧洲朋友梦想着贸易保护主义——甚至亚洲爆发的战争——会让更多高薪工作回流到西方。但事实上,由于技术、经济和政治力量的推动,全球化似乎不大可能真的走回头路。当然,试图通过破坏让发展中国家数亿人摆脱贫困的经济趋势来提高西方的生活水平,这在道义上也是站不住脚的。
即便西方国家真的关闭本国市场,西方的雇员——包括白领——也会日益发现,许多工作用计算机或机器人来完成会降低成本。事实上,机器人的引入很快也会对中国装配线上的工人构成威胁。
如果生活水平下降的趋势继续,西方选民会作何反应?目前已经出现了政治激进化的迹象,美国和欧洲主张民粹主义的右翼力量都在崛起。不过迄今为止,尚没有确切的迹象表明美国的茶党或欧洲的民族主义运动真的会控制一个大国的中央政府。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