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精神的力量----“从江精神”解读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11-14 20:55:3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在从江城乡,“团结统一、顽强拼搏、求实创新、不甘落后”的字样随处可见,这16个字是从江县委、县政府在近年发展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从江精神”。

  承认落后而不甘落后的“从江精神”不仅是从江34万人民在逆境中奋发进取的真实写照,更是全县上下创新求变的巨大精神动力。

  (一)

  从江,位居黔桂2省交界的九万大山腹地,是一个边远山区县。千百年来,莽莽大山制约了从江的交通、制约了从江的发展,但是,也赋予了从江人大山一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是甘守贫穷过日子,还是在困境中奋起?坚韧的从江人选择了后者。不甘落后正是发展从江的动力,从江的干部和群众说“我们承认落后,但不甘落后”。

  “从江基础薄、底子差,要干成一件事,可能付出比别人多,收获还比别人少。”县委书记王之政、县长张广渊感受颇深:“但只要有敢想敢干的拼搏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任何艰难困苦我们都可以克服。”

  “从江精神”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4.3亿元,是2005年的3.2倍;财政总收入完成2.5亿元,是2005年的5.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亿元,是2005年的9.4倍。乡镇油路通达率达71%,乡镇客运站覆盖率达85%,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县内交通网络对接“一高一快”基本顺畅,“东进两湖、南下两广”水陆交通运输大通道框架初步形成。全县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15.2%提升到22%。厦蓉高速公路、贵广快速铁路和省级开发区—洛贯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使从江交通条件极大改善,区位优势日趋凸显,已成为世界级原生态旅游胜地、珠三角绿色食品供应基地、贵州承接产业转移桥头堡。

  从江人把“从江精神”铭印在心里,镶刻在骨头里,流淌在血液里。“从江精神”,正是这个山区县弦歌不绝、生生不息、永葆生机的根与魂。

  (二)

  经济落后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精神。顽强拼搏,是从江人民品格特征、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也是“从江精神”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的精髓所在。

  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从江精神”迸发的强大力量。一件件感天动地的事,一个个可亲可敬的人,充分证明了34万从江各族人民始终挺立着不屈的脊梁,始终焕发出蓬勃激昂的精神状态,始终在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而奋力拼搏。

  东朗乡是月亮山腹地的一个苗族乡, 21个村全部居住在高山密林中。2000年农网改造时,渴望电灯早日点亮的村民们几乎全部出动,挑着干粮,提着马灯,抬着电杆,风餐露宿,爬坡下坎,爬到哪里黑就在哪里埋锅造饭,像蚂蚁搬家一样,每一根电杆抬到位,要用20个强壮汉子抬3天,而且最远的要5天才能抬到。党讲村距公路近20公里,20多个壮劳力抬着一根电杆,跌跌撞撞爬了4天,眼看就要到寨子了,当他们把电杆放下来准备歇口气时,“啪”的一声,电杆梗在地面的石头上断了。看着千辛万苦抬来的电杆断了,20多个壮汉不禁失声痛哭起来。就这样,全乡近千根水泥电杆,硬是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全部抬到了位,用双肩和双手在高山密林里立起了电线杆。

  1998年,从江县动工新建最边远的刚秀公路,两乡2000多名农民自带着粮食和生活用品,日夜奋战在公路建设工地上。壮族青年韦金求是其中的一员,他所在施工队担任的是修筑刚秀公路中最危险的路段,这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在悬崖缝隙中穿过,人只能半走半匍匐向前,被称作“狗爬岩”,悬崖高达200米,近乎垂直,下面是汹涌咆哮的三百河。韦金求在这一干就是半年多,连续两次推迟婚期的他第三次实在拗不过父母和女友,勉强答应于同年农历8月15日回家完婚。8月13日中午,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韦金求被装满土石方的小车推下悬崖,永远闭上了眼睛,喜庆的婚礼转眼变成了葬礼。葬礼一结束,韦金求的亲友和乡亲们又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公路会战中,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这条长26公里,号称“天堑”的刚秀公路竣工通车。

  翠里乡舒家村住在翠里大山深处,通村公路大会战中,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个不足100户小村,投工达10万个,用锄头、铁铲、钢钎、自制撮箕,采取“火烧—水淋—钢钎撬”的土办法开挖山石,在悬崖峭壁中劈出了一条长9.8公里、宽4.2米的村级公路。他们被称为“月亮山愚公”。

  象这种不甘落后,生生不息与自然不懈抗争的人和事,在从江县境内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寻觅到。采访中,县委书记王之政深有体会的说:“从江精神是从江人民在长期的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神意识,之所以有着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旺盛的生命力,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它本质上所具有的奋发向上、勇于开拓、不畏艰险、永不止步的精神。”

  (三)

  翻开近年来省内外媒体对从江的报道:“感动中国人物”的赤脚医生李春燕,全国劳模、被誉为“乡村鸿雁”的蒙金顿,牺牲在抗旱救灾第一线的“优秀党员”梁艳光,为“普九”献出生命的村支书韦永智……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从江现象”,让“从江”这个在中国版图上那么不经意的一个小点深深印刻在山外人们的脑海。他们身上凝聚的,就是“从江精神”!

  “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李春燕,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乡村医生。为了解决村民看病难,李春燕在家人的支持下,卖掉2头水牛,筹得2000元,在家里开起了卫生室。她除了每天要和其他村民一样下地干活外,还要给村民打针、看病,为儿童接种疫苗。为了让乡亲们看得起病,她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所得资金全部用来购买药品治病救人。她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买不起油盐,但她却收留身无分文的患者,给无钱就医的村民免费治疗,看护没钱住院的孩子就像自家的孩子一样。几年来,李春燕累计出诊1万多次,步行3万多公里,救治了无数村民,得到的却只是一堆无法兑现的欠账条。她用那些简陋的听筒、针筒和一张张发黄的欠条换来了无数村民的健康!

  “病人就是我的亲人。”这是李春燕朴实而浪漫的性格,“我希望天下人健康快乐!”李春燕宛若一只春燕翱翔在苍茫的九万大山!

  共产党员、全国劳模、从江县邮政局宰便支局步班“乡邮员”蒙金顿,就像一只穿云破雾、飞岭越峰的鸿雁,用脚力、用忠诚走出了月亮山的邮路史。蒙金顿十年如一日,一条漫漫的步班邮路,安步当车,在月亮山地区挑了16500多公斤邮件,走了124000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圈,穿烂了400多双鞋,但10年仅仅休息了30天。在他投递的10多万份邮件中,没有丢失、毁坏过一份邮件。

  共产党员、从江县西山镇滚郎村驻村干部梁艳光,2010年面对百年不遇的旱情,带领滚朗村群众抗旱救灾,寻找到4处新水源点,协调和争取引水管道1000多米,动员群众筹集资金6000元,投工投劳20000多人(次),铺设水管8000多米,经过7天7夜的努力,顺利完成4个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滚朗村人畜饮水困难。梁艳光因连续工作近14个小时,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长眠在这块留下自己无数足迹和深情的土地上,年仅37岁。2011年6月27日,黔东南州委追授梁艳光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偏僻边远的从江县缘何英模层出不穷? 怎样解读从江现象?是因为,从江人把“团结统一,顽强拼搏,求实创新,不甘落后”这16个字深深镌刻在心,融入了血液里。从江精神,犹如平地春雷响彻在从江苗乡侗寨大地上,这是无比强大的力量。有了这种精神,从江的明天定会更加灿烂辉煌!(李田清)

责任编辑:wenxiaosheng【收藏】
上一篇:从江刚边建垃圾场备战卫生乡镇
下一篇:从江加勉乡抓好“党组织进小区、进楼院、进家庭”教育活动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