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财经 > 正文

上海经济驱动引擎悄然升级 “三驾马车”齐发力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6-05 17:29:09  来源:  

  中新网讯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各条战线的实际行动,是2300万上海人民的共同心愿。从今天起,本报开辟“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申城之变”专栏,将分别通过“记录”、“讲述”、“图说”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事实记录再现这十年的历程,以百姓的朴素语言讲述科学发展的辉煌,以生动的数字、图片描绘发展带来的巨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科学发展高歌前进,和谐社会扎实构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上海作为努力争取成为科学发展先行者的城市,我们对这辉煌的巨变,具有感同身受的深刻体验。饮水思源,上海的每一步发展,民生的每一步提高,都得益受惠于这条宽广的道路。回眸十年变迁,我们的体会来自于身边;见证十年成就,我们的喜悦发自于内心!

  上海经济驱动引擎悄然升级:除了传统意义上拉动GDP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还有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这三个“引擎”助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就是制度创新引擎最直观的体现。从今年初实施以来,“营改增”显著加速了上海总部经济的集聚。去年全年上海吸引跨国公司总部48家,今年仅1月—4月就已吸引了25家总部落户。

  制度创新的引擎作用,还体现在复合型的影响作用。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华研究员评价,“营改增”不是一次简单的变革,而是契合着上海转型发展新坐标的重要调整。“营改增”不仅实现结构性减税,也有利于增强服务业竞争力,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推动三次产业融合,是一项与服务经济相适应的税制改革。财税部门统计,一季度,本市试点企业和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整体减轻税收负担超过20亿元。

  科技创新也有巨大驱动力。随着土地、环境、资源约束日益显现,上海亟待摆脱对传统重化工业、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要靠自主创新对产业“点石成金”。上海科技创新成果获奖总数占全国比重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传统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不逊于科研院所。振华重工每年将营业额的3%以上投入科研,千万元重奖自主创新已持续多年;上汽集团今年推出自主创新核心产品MG5和荣威950,拉开自主品牌第二代产品市场投放序幕;宝钢创新制度改革,给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自由空间,技术创新产生的易拉罐钢、油井管、节能高效“后处理”等叫好又叫座。

  科技创新的牵引力,看研究与发展(R&D)经费与GDP之比就可见一斑:2002年为1.89%,2011年上升到了2.9%。上海科技创新的“含金量”也迅速提升,2002年上海全年共取得科技成果1418项,到2011年,这一数字上升至2388项;2002年上海取得的科技成果中属于国际领先的有65项,2011年增至211项,增加两倍多。2011年全年受理专利申请量是2002年的4倍多。

  管理创新的引擎也已发力,一场各级管理部门内在的“系统更新”正在悄然启动。上海取消了对区县GDP的考核,增加了区县提高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考核权重,并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评办法。又推出《“十二五”时期上海推进科学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试行方案》,调整了考核指挥棒。其中有30个指标为首次设立,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财政的民生支出比重、社会安全保障投入增长率、社会安全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等。

  从抓项目投资、抓GDP数字,升级到营造适宜各类人才、企业发展的环境,已经成为各区域、各部门工作的新共识。

  上海新“引擎”助力创新转型,与此同时,“三驾马车”的拉动力依然还在,但衡量标准有了变化,从过去单纯看速度增长,转换为更看重内涵提升。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0.6%,增幅明显快于出口、投资,消费的拉动能级明显提升。2011年,上海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0.3%,与2002年的8.2%相比,投资拉动的格局明显改观,今年1月—3月,本市固定资产投资进一步放缓,比去年同期下降2.8%,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过去倚重的房地产投资下降了2.5%,而金融业投资增长4.2倍,为未来上海经济结构的优化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广药红罐黄字“王老吉” 让“加多宝”很上火
下一篇:重庆黑色医疗产业链 花最贵的钱买到最差的药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