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财经 > 正文

PMI创5个月来新低 年内有望止跌回升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6-02 14:43:08  来源:  

  6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消息,5月份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创5个月以来新低。分析人士认为,这显示我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经济增长依然乏力。有专家分析,我国经济未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走低,但经济增长的整体势头并未改变,下半年PMI有望实现反弹。

  需求下滑形成下行压力

  从指数成分来看,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普遍回落,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降幅超4个百分点,这显示国内经济活力及预期均有所下降。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1.1%和50.8%,比上月分别回落2.7和2.6个百分点,运营状况尚可;小企业PMI为45.2%,低于上月3.9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生存环境持续恶化。

  一些分析机构认为,5月PMI回落速度超过市场预期,虽然包含季节性因素,但主要源自国内需求的下滑,显示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面临下行压力。

  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表示,PMI的回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我国主动调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从一些具体指标中,还能看出中国经济发展积极向好的变化。他指出,首先,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较上月大幅回落10个百分点,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这显示经济发展中的“泡沫”被挤出,将有利于进一步缓解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压力。其次,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这反映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和改善。第三,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就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继续跌破临界点概率大

  值得庆幸的是,5月份PMI虽然明显下滑,但仍然位于50%的荣枯分界线以上。未来PMI是否会继续回落,跌破临界点呢?业内人士就此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华融证券研报称,从历史数据来看,PMI指数在6-7月通常有进一步回调的压力,未来回落至临界点以下将是大概率事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龚六堂对本报记者说,5月份PMI指数出现较大幅度回落,是市场流通环节对4月份经济数据不乐观的一个正常反应。眼下虽然出台了诸多短期刺激政策,但政策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最多是使下跌步伐放缓,但无法马上停止经济下行的惯性。而且,欧债危机可能出现新的恶化风险,全球经济长时间未能摆脱低迷,必将导致外贸出口扩张乏力。根据各方面情况来判断,经济增长减速的趋势将在第二季度延续。“我预计五六月份的PMI指数将继续走低,很有可能跌破50%的临界点。”龚六堂说。

  年内有望止跌回升

  近日来,经济增速下滑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日前提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从5月中旬开始,政府就加大了政策层面的支持力度。分析人士认为,5月PMI的低迷或许会促使政府进一步释放政策利好。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兼研究部主管廖群预计,本月上旬一系列经济数据公布后,央行很有可能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降息可能在三季度到来。

  “我国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保障就业稳定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龚六堂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效果将会陆续显现,经济形势将会转好。我认为到第三、第四季度,PMI指数就会止跌回升。”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教授表现得更为乐观。他对本报记者说,5月份中国经济差不多就能到达底部,PMI很快将会反弹,而且反弹力度不小。他分析称,国内经济目前并未表现出大的恶化因素,利好政策的接连出台也会明显提振市场信心。而欧债危机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并不会马上爆发,况且欧洲各国正在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中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基础,局部的波动能挺过去。无论政府还是市场,都无须为PMI的短期回落而过度担忧。” 刘瑞说。


责任编辑:gongxiuxiang【收藏】
上一篇:中国经济增速出现短期回落 不意味进入衰退阶段
下一篇:研究允许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投资中国金融市场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