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雷山变文化资源为经济优势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1-08-02 14:05:58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日前,投资800万元修建的民族文化主题博物馆在丹江镇乌秀村调荣湾正式动工建设。民族文化主题博物馆的建设,将为雷山搭建一个展示、研究、宣传多元化苗族文化的旅游景点。


    雷山民族文化厚重淳朴,苗族芦笙舞、 铜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织锦技艺、苗医药、苗年、苗绣、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鼓藏节等11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吃新节、招龙、扫寨、嘎百福、二月坡等5个民族文化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笙曲、木鼓舞等90项民族文化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构筑了一座文化“富矿”。


    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近年来,雷山依托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雷公山森林公园等众多的旅游资源,精心筹办苗族芦笙节、苗族民歌大赛、苗年、苗族鼓藏节、六月六等旅游节庆活动,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县接待旅游人数122.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4.40%和139.52%。


    该县把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使文化资源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宝贵财富,先后建立苗族文化研究中心,西江苗族博物馆,银饰、剌绣创意中心,雷山民族主题博物馆。县政府还聘请了13名苗族文化高级研究员及100多名民间艺人和技师。《西江千户苗寨历史与文化》、《苗疆圣地——雷山》和《雷山印象》画册、《雷公山苗族传统文化》、《报德苗族》、《苗族万年历》、《雷山苗族歌词集》等专著也相继出版。县政府每年拿出近200万元对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实施保护奖励。创建名匠名艺活动,给12名民间艺人颁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证书。积极开展苗族文化进课堂,现在许多中小学都开设苗族歌舞、芦笙、银饰锻制等课程,在课间操启用苗族舞蹈。投入5000万元实行县城房屋苗族文化“穿衣戴帽”工程。


    雷山变文化资源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民风民俗乡村旅游,成为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渠道。 前几年,西江苗寨青年民间艺人李营往为生活在外四处奔波,如今他有两个“头衔”,即当银匠又当西江歌舞团演员,年创收入6万元。如今以展示苗族文化为代表的西江苗寨85%的农户参与旅游发展,今年1至6月接待游客74.73万人次,综合收入2.57亿元。


    “十二五”开局之年,为更好地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经济优势,该县深入整合和挖掘利用祭祖文化、图腾文化、歌舞文化、节日文化、服饰文化、农耕文化、巫术文化、苗医文化、婚姻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打造苗族文化博览园、苗族演艺会展中心、雷公山蚩尤园、雷公堂、雷公山户外体育运动营地和科学考察探险基地、清末苗民起义大本营(遗址)、苗族饮食村、苗药养生寨、苗族斗牛场等文化产业项目,构建以民族文化生态休闲为特色的“大旅游”新格局(潘国雄)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雷山抓项目建设推动旅游快速发展
下一篇:雷山毛坪村苗族妇女接受手工艺创业培训(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