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阿浓苗家”为她铺就致富路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11-01 11:54:0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阿浓苗家”为她铺就致富路

——访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返乡创业农民工李珍

○张希才  余胜文

 

    2010年10月29日,当笔者到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阿浓苗家”采访时,看到“阿浓苗家”游客如织,热闹的场面非常火爆,不禁让笔者非常震惊。“阿浓苗家”老板李珍高兴地说:“到过西江的人们都知道‘看西江知天下苗寨’,西江,用它独具特色的美丽来回答到过这里的人们,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苗家乐在旅游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众多的游客到西江千户苗寨来,观赏苗寨独特的吊脚楼群,看民族歌舞表演,体验苗族歌舞文化,吃农家饭,体验苗家人的热情好客,丰富多彩的苗家乐一条龙服务,让广大游客深深领略到了苗族风情的浓郁,农家乐发展成了西江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条靓丽风景线,也使兴办农家乐的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今年35岁的李珍,出生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开觉村,她从小生在苗家,长在苗家,让她养成了苗家人热情好客的性格,1995年她嫁到西江千户苗寨后,她与丈夫一起开办了一家民族饭店,但由于当时游客少,经营不景气,1997年,他们不得不外出务工。在外面的艰苦岁月,让李珍重新给自己定位,李珍心想:在外面打工也不是长久之计,要寻找一条新的致富门路。为此,2002年,李珍返乡开办了一家民族旅游商店,2003年,她抓住了雷山县苗年节主会场在西江举办的机会,又开办了“阿浓之家”,但当时游客少,苗家乐规模小,利润非常低,一家人每天从早忙到晚都得不到几个养家糊口钱,这些艰辛历程使她在发展观念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她想,要通过苗家乐发展脱贫致富,需要依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利用旅游产业的发展机会,把农家乐扩大、上规模、上档次。当她得知2008年9月26日第三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西江千户苗寨举办的消息后,她惊喜万分,鼓起勇气到信用社贷款20万,再加上她多年的积累和县委、县政府的扶持资金共计50万元,于2007年5月份筹资新建了“阿浓苗家”,2008年8月份正式对外营业,新“阿浓苗家”共有26个床位,能够容纳300人同时就餐,“阿浓苗家”通过丰盛的苗家特色饮食,独具特色的长桌宴,浓郁的苗族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前来用餐住宿。仅2008年9月旅发大会和“十一”黄金周期间,总收入达18万元,纯利润近10万元,实现了开门红。2008年,“阿浓苗家”旅游总收入就达到106万元,纯收入45万元。2009年接待游客4万人次,旅游纯收入达到40余万元。2010年1-10月,旅游接待人数达3万余人,旅游收入105万元,旅游纯收入达到38.5万元。

    自开业以来,“阿浓苗家”的旅游总收入达250万元,纯收入突破100万元,成为西江千户苗寨苗家乐的代表。如今,“阿浓苗家”名声响起来了,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也对她们的服务设施、质量标准、文化水平、人性化服务等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她继续扩大了经营规模,不断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并加强服务人员技能培训等,使“阿浓苗家”生意越办越红火。

    李珍接受笔者采访时说:“现在西江的一批批返乡农民工,看到我开办农家乐有了甜头,大家根据自家条件,也贷款筹资修建或改造房屋,开办起了农家乐。目前,西江千户苗寨农家乐旅游接待户发展到138户,2000多个床位,可同时接待4000多人就餐,极大缓解了西江餐饮住宿接待压力,并通过当地村民自主创业,实现当地劳动力转移600余人。仅我家就为当地百姓提供了30多个劳动岗位,解决了当地部分就业困难问题,同时也带动了西江周边村寨的种养殖业发展。”

    据了解,像李珍家这样档次的农家乐接待户平时购买的大米、蔬菜、土鸡、农产品都是西江当地和周边村寨生产的,带动了地方农产品的发展。据统计,目前,在西江周边的连城、营上、干荣等村寨有规模养鸡10户,养猪4户,蔬菜种植示范基地2户,稻田养鱼示范村3个,西江旅游发展整体效益开始显现。

    “现在,回头看看‘阿浓苗家’的发展之路,我深深体会到,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我铺就了致富路子,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农家乐将进一步精益求精,用最好的产品和服务让客人满意,迎接四海宾朋,也通过农家乐发展,带动地方就业,为西江千户苗寨旅游服务,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李珍说。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雷山县西江镇确保千户苗寨节日安全
下一篇:雷山举办腾讯“梦想空间”教师培训(图)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