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雷山“六个一”保护和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06-24 16:20:55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港讯  (潘国雄)  雷山县是苗族文化的发祥地,其语言文字、风情民俗以及民间艺术等方面都非常有特色,雷山对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非常重视,采取“六个一”着力推动雷山苗族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目前,该县苗族飞歌等11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民族文化被列入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笙曲、木鼓舞等90项民族文化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建立一个基地。2008年,在西江苗寨建立了苗族文化传承基地,并创办了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平方米,集学术研究、交流、参观与表演等为一体的中型苗族博物馆,博物馆设立综合厅、历史厅、生活习俗厅、原始宗教厅、节日厅、生产习俗厅、服饰银饰厅、歌舞艺术厅、建筑厅、医药与体育厅、苗学研究与文学艺术厅等11个展厅,多角度、深层次地记载了苗族民间文化的“精髓”。

    组建一支队伍。以县文工团为核心,在103个苗寨组建一支老、中、青、少的苗族民间文艺歌舞队伍,全县各级各部门为103个苗族村寨建芦笙场、铜鼓场、民族歌舞表演场,为苗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条件。

    开设一堂课堂。把苗族民间文化列入全县中小学校的必修课,苗族飞歌、苗族舞蹈、苗族吊脚楼技艺、苗族银饰、苗族刺绣等走上了学校课堂。如雷山二中开设苗语课,苗族民间工艺、文艺陈列室,铃声用苗族音乐,用掌坳村的铜鼓舞、苗族笋笙舞创建课间操;西江小学办起了刺绣班、笋笙舞蹈班、苗族泥土艺术班;雷山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在旅游班开设苗族芦笙、苗族歌舞、苗族建筑、苗族服饰课程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成立一个协会。成立雷山县苗族文化协会,着手建立《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对语言文字、风情民俗、民间艺术等苗族文化进行登记;开展苗族文化作品编纂活动,一批优秀苗族文化作品如《蚩尤家园》、《西江千户苗寨历史与文化》、《雷公山苗族传统文化》、《报德苗族》、《苗族万年历》、《雷山苗族歌词集》等先后问世,为苗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举办一次活动。从2001年起,每年11月月举办大型《苗年文化周》活动,吸引10万苗族同胞参与,为当地农民参与苗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建立一套机制。《苗族文化发展规划》、《苗族文化联席会议》、《苗族文化普查制度》、《苗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奖励办法》等机制制度,为苗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雷山积极备战2010多彩贵州小品大赛(图)
下一篇:雷山地税收入提前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