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如画的雷山小镇。李先宏摄
据经济日报消息 雷山县是贵州黔东南州的一个小县,但近年来雷山县的名气越来越大,这里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雷公山、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千户苗寨西江和银匠村控拜。
昔日的贫困县是如何摘掉贫困的帽子的呢?党的十七大以来,雷山县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发展生态小城镇,建设绿色新农村,全县人民逐渐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和生态文明。
集中小村落
据悉,雷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46元,增加到2009年的2489元;城镇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589.9元,增加到2009年的27187元。
近年来,雷山县在实施小城镇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战略中,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县、乡、村三个层次的生态小城镇,形成了县带乡、乡带村、村带农户的三级互动式小城镇发展模式,把分散居住的农民吸引到城镇居住。一方面改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人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也易形成经济上的“集聚效应”,并促进社会分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市场经济得以形成。
雷山县城的一家餐馆的师傅给记者介绍说:“我们现在住的是生态化的木房、木床、棉纱被;吃的是绿色食品。”西江镇西江村,是一个原来只有几十户到几百户再到千户,一个不断由分散到集中的典型农村村落,如今创造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城镇的奇迹。
生态小城镇发展促进了农民的不断集中,但要铲除穷根,就必须改变陈旧的生产方式。对此雷山县委、县政府决定依据自己的资源优势,在不断发展县、乡、村生态小城镇的同时,进一步建设绿色新农村,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让人民真正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发展生态产业
保护生态环境,为绿色新农村建设打下基础。近年来,雷山县投入资金658万元,完成公益林建设27.69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17.55万亩;投入资金4532.2万元,完成退耕还林工程7.78万亩;投入资金180万元,完成防护林工程2.36万亩,同时完成义务植树造林2.45万亩,到现在雷山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0.2%,雷山成了“绿的海洋”。
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年来,雷山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根据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实施现代农业。2008年起,在县农业局的支持下,成立了雷山鑫发蔬菜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以丹江镇乌江村为中心,逐渐向周边扩展,带动了丹江、望丰、方祥、西江、郎德等9个乡镇的150多个农户种植从国外引进的特色蔬菜,种植面积200余亩,收获后通过冷藏包装后从贵阳空运到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销售。种植的品种有红珊瑚、绿珊瑚、苦苣、红菊苣、西葫芦等。雷山的气候一年可种植4—5季,平均每亩每季收获商品菜800公斤左右,每亩年平均收入1.5万元以上。2009年,雷山鑫发蔬菜专业合作社总收入1100万余元。
雷山县近几年还针对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生态优势、土壤优势大力发展绿茶产业。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外地引进了优质绿茶进行精细栽种,雷山绿茶以其生态、安全、健康的独特优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2009中国·贵州国际绿茶博览会”上,雷公山银球茶被评为“贵州省十大名茶”。
如今,雷山县把茶产业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通过深入发动与技术指导,已发展茶叶专业村9个,面积4532.6亩。2009年,雷山县投入资金1087万元发展茶产业,茶叶总产量由2005年的63吨增加到2009年的260吨;茶叶总产值由2005年的616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3000万元。这里的农民通过种茶逐渐走向富裕,也走出了一条“绿色新农村建设”之路。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