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年轻的他们扛着猎枪,雄赳赳地上山打虎、打熊,保护乡亲。
现在,他们年已古稀,每天仍在山林中巡视,保护一草一木、飞禽走兽。
这是发生在雷山县西江镇雷公山麓的故事。在这个举世无双的千户苗寨,顾山礼、唐正保以及一些已逝老人的传奇经历,讲述着人与自然的恩恩怨怨……
七旬老人的良心债
每天清晨,在雾霭缭绕中,77岁的顾山礼老汉,总是站在鱼翔浅底的白水河畔,眺望远方的雷公山。那山上,有顾老汉欠下的一笔良心债。
1958年,“大跃进”的年代,西江人往昔的宁静被打破,浮躁地在离村子很远的坡上开荒种田。顾所在的生产队,开垦的田要走两个多小时才到。“这些田,都在雷公山境内,常有老虎、熊等猛兽出没。我们每天都要手握猎枪。”顾回忆。
那年,顾的生产队,发生了牛被老虎吃掉的事。顾和其他4名年轻人,爬上树吃住,只为找到这名“罪魁”。一天,一名村民在早上洗脸时,发现了老虎的踪影,吓坏的村民立即向在周围设伏的顾等人吹哨。“其实,老虎也怕人。”顾说,他们在得到呼救信号后,由顾和另一人持猎枪在前面的悬崖边上设伏,另外两人手持斧头追撵老虎到顾等人的伏击圈来。被追撵的老虎惊恐地朝悬崖边跑来时,顾扣响了扳机,老虎中弹而亡。“那些年,我们还打过熊等猛兽。”顾说。
现在,顾已经四世同堂,但是他很遗憾,他的儿孙辈没有像他年轻时那样,在雷公山里见过虎、狼、熊。现在儿孙们还怪过老人,说就是他们把这些猛兽赶尽杀绝了。顾也觉得自己当年的行为“过头”了,没有给子孙们留下什么,所以他教育后代要保护森林以及里面的飞禽走兽。
从“打虎英雄”到护林员
东引村46号,是另一位“打虎英雄”唐正保的家。门没有锁,70岁的唐也没有在家。邻居们说:“他到山上护坡去了。”
据西江镇派出所的杨指导员描述,他在年幼的时候,看见唐猎获过熊。一对熊掌挂在家中,曾是时年20余岁的唐最喜欢的“装饰物”。1982年,雷公山建立成自然保护区,也就是在这一年,垂暮之年的唐向警方上缴了猎枪,成为一名护林员。
当时,西江的森林中生活着大量野生熊、鹿、野猪和老虎。为响应政府“除害”灭虎的号召,唐买来火药枪和捕兽夹,在当地山区中尽情狩猎。仅在上世纪60年代起的10年里,唐杀死过30只虎,还将一只300多斤重的虎的皮、骨交给供销社收购,获得“巨款”500元。
今天,雷公山依然巍峨耸立,却寂静无声,再没有了昔日的鸟兽踪迹。唐在前两年因为年纪的缘故,没有再担当护林员,但是他每天都要到山林中去转转,用他的话说,是想找寻年轻时看见的虎、熊等猛兽的踪迹。然而,日复一日,唐再没有见过比蛇更大的动物。
现在,唐只要在巡视中发现有人偷猎或是偷伐林木,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制止,或者向派出所报警。“不能再让生态毁坏的悲剧重复上演了!”唐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
生态进,人退后
40岁的顾永兵家,和西江苗寨的其它1200户人家一样,是典型的随山坡走势而建的干栏式吊脚楼群,他家的堂屋南面临风,在多年前就有燕子筑巢,至今还有一个30平方厘米的燕窝,“每年春天,都有燕子飞到我家来衔新泥。”顾自豪地说。
谈起对雷公山生态的保护,顾说,他们这一代人是承上启下、关键的一代人。他们生产队有26亩田在离村寨较远的地方,每年八九月份,玉米成熟了,也是雷公山上的野猪下山“挑果实”的时候。“凶猛的野猪将玉米地拱得乱七八糟,一年的收成常常毁于一旦。”顾介绍,这个时候,乡亲们就日夜轮番在玉米地周围,以放鞭炮、敲锣打鼓的形势吓跑野猪。后来,“野猪也学聪明了,闻到人的气味,就驻足不前。”但是,村里为了给野猪一个生存环境,主动放弃了在这些田里的耕作。
西江苗寨所有的房屋都是用杉树的木料建成,每年都有房屋在翻修,每年都要种杉树也成了当地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今年,只有4口人的顾家就种了20多棵杉树。“有的人家因为重新建房屋,就要种几百棵杉树,我们就靠这种循环种树、使用的方式,来保持雷公山的生态平衡。”村里人说。顾说,去年,有人没有砍伐证,私砍了两颗杉树,被熟人举报,“不能容忍这种破坏生态的行为”。
就是在这种自觉之中,西江人保护着雷公山里的1390种植被。这些植被中,被列为国家濒危、珍惜植物的有20种,此外,山里还有猕猴、林麝、大鲵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及500多种动物。
雷公山,仍然保持着物种基因库的美名。
(田坚 景丽 樊芳)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