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遵义市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点击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9-24 11:05:03  来源:贵州群众路线网  


  党的阳光雨露润泽农民心田

  --遵义市深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点击

  核心提示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遵义市要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抓手在基层党组织建设。

  近年来,遵义市各级党组织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任务和基本职责,广泛深入开展了创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活动,为遵义提速赶超、转型跨越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遵义市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在不断深化创新中枝繁叶茂,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习水县的“三关爱工程”、正安县的“党群连心户工程”、仁怀市的“三强三重”……一个个来自基层、发源于基层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是该市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缩影。

  8月27日,遵义市召开全市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工等为主体内容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调度会,要求全市上下要以服务型党组织为载体,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助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

  正安“党群连心户”连出百姓情

  正安县通过把农村中的党代表、骨干党员、党员致富带头人、离任村干等选聘为“党群连心户”,建立健全县、乡、村、组、户5级服务平台,以业缘、地缘、人缘为参照,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域划分服务范围,实行跨组、村乃至跨乡(镇)服务,采取上门、流动、集中等服务方式,将服务前移、管理下移,实现服务型党组织在村民小组(居民小区)、企业的组织再拓展、功能再延伸、服务再深化,凝聚了基层智慧,激发了基层党建的内生动力。

  

  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贵州天楼食品有限公司不断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用工。

  如今,全县共有“党群连心户”2983户,每名“党群连心户”联系5至20户普通农户,重点联系矛盾纠纷户、生活困难户、思想保守户,目前,联系群众45000多户。每个“党群连心户”为重点联系户每年办1件以上实事、好事,每周至少走访1次“联系户”,了解群众思想动态和生产生活情况,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提供致富信息,增强致富本领,切实发挥政策宣传员、纠纷调解员、致富带头员、民情反馈员、民事代办员和村容整治员等作用。全县2983户“党群连心户”联系群众45000余户,实现了党员服务群众全覆盖、无缝隙。“党群连心户”上门服务、走访群众127000余人次,民事代办116000余件。

  习水“三关爱”撑起爱心天空

  习水县开展“关爱外出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的“三关爱”工程,成立了“三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其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设在县委组织部,同时,成立了“三关爱”协会,募集爱心资金,建立28支“三关爱”志愿服务队。今年以来,全县投入资金500万元新建留守儿童之家25个,空巢老人之家7个,老年互助协会24个,农民工之家3个,创建综合示范点57个,在外出民工集中地新建农民工党组织、维权组织、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和商会各3个,力争2016年实现全覆盖。

  习水县在有效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的基础上,设立县乡村3级“三关爱”服务窗口,为农民工代理代办各类业务。利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召开农民工党员座谈会,举办农民工维权就业创业培训会和现场求职招聘会,通过开展“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免费体检、帮扶慰问、文艺演出、表彰先进、评选“孝老爱子”等系列活动,激励农民工文明向上、自强感恩。

  对农民工外出后形成的空巢老人家庭推行养老服务、社会保障“两大体系”,干部结对帮扶空巢老人100%,让空巢老人生活有照料、寂寞有排遣、生病有医治、困难有帮助。

  实施留守儿童家庭、心理、温暖、平安“四类呵护”,建立留守儿童之家13个,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实现100%,留守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安装亲情电话,开通亲情视频室,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定期保持联系,并利用假期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探亲之旅”到父母务工地团聚,让留守儿童心理有疏导、学习有进步、成长有关注、生活有阳光。

  该县充分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收集、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引进可靠企业来习招聘等措施,着力为农民工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先后培训农民工4.8万人次,向361度、佳能等20余家企业有组织输出农民工3000余人,党员200余人次。开通维权热线,建立维权工作网络和QQ群,开展“关爱万里行”活动8次,送法律、送政策、送服务到农民工工作一线,近年来,共开展法律咨询活动6780次,调解劳动纠纷2896起,提供法律援助1372件,为农民工追回劳动所得近4000万元。目前,全县共在外出农民工和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建立工会小组13个、维权联络小组13个、新农合定点医院38个,流动党支部8个、商会8个,农民工之家3个,让他们就近就能享受政策福利。建立返乡创业平台,出台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优惠政策,采取贴息贷款、资金补贴、税费减免等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农民工2230人返乡创业,注册资金累计8700多万元,创造经济收入2.6亿元。

  仁怀“三强三重”凝聚散落力量

  仁怀市按照“农民工集聚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农村优秀人才流向哪里,党组织就跟踪培养到哪里”的原则,积极探索强管理重联系、强培训重发展、强引导重服务的“三强三重”农民工党建做法,在服务、帮扶、引领中将农民工凝聚在党的周围,使农民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力量。

  强管理,重联系,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该市在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东莞建立党支部,并下设工会、共青团、民兵小分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计生协会等组织,形成“1+5”的综合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对流动党员进行直接管理。同时,按照“双边互动、共建共管”的原则,与流入地党组织建立了“双向互动协调”机制,流出党员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外出时间、地点、就业情况、工资报酬等资料双方共享,当地党组织负责流入党员的教育培训、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并定期组织流入党员开展组织生活,使流动党员既有“娘家”,也有“婆家”,进一步增强了管理效果。不仅如此,仁怀市还通过探索建立“网上党支部”、开通“网络课堂”、组建网上“党员之家”等方式,搭建党组织与流出党员的沟通桥梁,实现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常态化。

  强培训,重发展,外出人员“离乡不离党”。仁怀市创新农民工入党机制,农民工优秀分子入党申请书可以递交给户口所在地党支部、流入地党组织、家乡党组织设立的流动党支部和培养人指定的党支部等,方便了农民工优秀分子入党。坚持动态教育培养,做到“农民工入党积极分子流动到哪里,教育培训就跟进到哪里”,流入地有党组织的,委托其教育培养;流入地未建党组织的,则由流动党员党组织或流出地党组织进行教育培养。

  强引导,重服务,优秀人才“致富不忘乡”。该市在各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基地,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开辟“绿色通道”,各乡镇明确一名班子成员负责联系指导创业项目,并通过支部书记引领村三委同志、党员代表和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一起创办微型企业;成立“关爱农民工办公室”,开展以送项目、送政策、送资金、送技术、送岗位“五送”为主要内容的“帮一联十”活动,为优秀人才返乡创业致富创造良好党务政务环境。

  汇川区板桥镇让农民拾起“铁饭碗”

  果蔬满园,清香四溢。

  在一片茂密的果蔬丛中,板桥社区的周玲正忙着收获今年种的蔬菜,“自从政府扶持家里搞起了大棚蔬菜,家里的经济条件在逐步的改善,比起在外地打工肯定好得多,不仅能照顾到家庭,还能赚到钱。”说起自家的收成,看得出周玲很是满意。同周玲一样成功创业的还有娄山关村娄山关组的李玉强,“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政府帮助贷款的情况下种植天麻,如今还加入了镇里的天麻种植农民合作社,收入也是翻了几番。”自2011年以来,为鼓励农民工创业,汇川区板桥镇积极为创业人员争取创业资金,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给予贷款贴息,给予创业奖励。

  今年以来,该镇更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围绕产业发展,全力创建服务型党组织。

  “以前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投入却没有收获是常有的事,自从有了服务型党组织这座‘靠山’,农民就像捧住了‘铁饭碗’,再也不会为了‘碗’里没料而受穷。我镇在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中,将打造农民创业服务平台作为服务型党组织着力打造的‘五大服务平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以农民创业服务平台为载体,切实解决群众增收难的问题。”板桥镇镇委副书记冯焱华告诉记者。

  据介绍,为了给当地村民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该镇积极组织引导涉农部门、党群机关、财政金融部门、政法部门等与村党组织对口结对帮扶。大胆探索农村与企业或先进地区党组织双赢互利的挂帮联建机制,采取“支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村社共建”等方式,推动项目聚集、资金集中、技术组合,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形成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先富带动后富的良好氛围。

  通过一年多的创建,板桥镇在娄山关村建立了藤编协会、乡村旅游协会,农民创业热情高涨,仅娄山关村发展乡村旅馆就有83家,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发展3500亩。由此带动就业近500人。

责任编辑:黎春林【收藏】
上一篇:贵州省各地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促风清气正
下一篇:陈敏尔主持召开省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