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桥梁但见山水家园
一位规划专家曾如是说,贵州地势地貌以低丘山地为主,决定了不可能诞生像北上广这样的超级城市,由此贵州只能建成呈辐射状山地城市带。
而恰恰这种地理上的“劣势”,却成为当下城市建设中最大的环境优势。
“小”某种程度上可堪“优势”,因小更易美、更易精、更易富。
目前,到贵阳市宏立城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游览过的游客达200万人次,因为该项目与所处小车河湿地交融为一体,水中有城,城中有山,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感叹:“这样的房子在北京可能10万元一平方米都买不到。”而这里,开发前是贵阳市最大的棚户区。
在开阳县龙岗镇,这个贵州省最为常见的典型农业小镇,新增小镇广场、景观大道正在紧张施工,目前这个小镇建设已形成“三横六纵九连线”格局,绿化面积达14000平方米,镇区绿化率达25%。镇上农贸市场、医院、学校等一应俱全。
当一场轰轰烈烈的城镇化革命正在全国兴起,贵州省主要领导意识到,贵州不能再错过这一趟发展列车。
由此,“城镇化带动”战略被迅速确定为发展双轮之一,贵州将大力发展一批区域性中心城市,并辐射带动周边。作为全省龙头的“黔中经济区”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更细化的发展目标随之出台:“5个100工程”中即有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小城镇建设,同时推出国家级新区建设——贵安新区,并将之上升至贵州发展主战略、主战场。
毕竟,目前贵州平均300万人才拥有一座城市,而全国平均200万人就拥有一座城市,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截至2011年,贵州有694个镇,常住人口581万余人,贡献的城镇化率只有11.4%。
而按规划,到2015年我省将实现城镇化率45%,大约还需要增加350万城镇人口。
这意味着贵州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但推进城镇化不能“一窝蜂”,而是要走有贵州特色的山区城镇化道路,既然贵州不能摊大饼,那就蒸小笼,追求小而精、小而富、小而美。
贵州元素成为城镇化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外在表现,凯里民族风情园城市综合体建筑群中,苗族吊脚楼、美人靠、鼓楼、风雨桥等典型苗侗建筑元素得到现代化的诠释与组合,显示出独具特色的魅力。
而在今年刚刚召开的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回头看”汇报总结会上,民族元素的运用成为一项重要的考核目标。作为主管部门,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甚至在今年初就出台了针对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如何运用民族元素的具体指导意见。
无论是城市综合体还是小城镇,是否具有贵州个性,是否让人赏心悦目,成为一致追求目标。
不求大,不求全,不求洋,让贵州的城镇化之路呈现出几许理性色彩,并兼具了个性表达。
但无论过程怎样,关键在于最后直奔而去的目标是:让我们的家在一片山水田园间,美丽而舒适,无论它是高楼,还是瓦舍。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