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健康 > 健康 > 正文

端午节吃粽子也有学问 这样吃粽子健康还不发胖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6-07 14:40:10  来源:维度女性网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夏节。端是“开端”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端午节就要到了,大大小小粽子早就铺满了货架,散发着着浓浓清香等你品尝了!但吃粽子有很多讲究,减肥一族、老人、小孩食用粽子·都要注意……

  粽子虽然美味,但不可多吃,食用时要注意以下六大禁忌:

  1、粽子好吃,但不宜多食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胀。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点,吃粽子的同时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帮助肠、胃蠕动,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与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2、空腹不宜吃粽子

  如空腹吃粽子,糯米就会在胃里停留很长的时间,刺激胃酸分泌,可能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

  3、不宜食用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粽子

  有些人喜欢把粽子放冰箱后冰一段时间再吃,这样的粽子又硬又冷,对有胃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所以最好取出来后,充分加热变软后再吃。

  4、吃粽子时不宜喝冷饮

  吃粽子的时候不要喝冷饮,喝冷的东西更容易让糯米凝固,更不易消化,让人感觉到滞胀。

  5、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粽子粘度高、不易消化,缺乏纤维质,含过多脂肪、盐、糖,专家建议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

  6、四类人群要慎食粽子

  ●老人和儿童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粘性大,老人和儿童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胃肠病患者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粽子的糯米,性温滞气,吃多会加重胃肠的负担,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者

  粽子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甚至出现昏迷、中毒,抢救不及时还有生命危险。

  ●心血管病患者

  粽子的品种繁多,其中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属油腻食品。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健康吃“粽”有窍门,美味与健康其实可以兼得

  ●食物搭配

  吃粽子时搭配时令蔬菜,餐后再来一份水果,不仅营养均衡,还能过个轻轻松松、肠胃无负担的端午节。

  ●喝热红茶解腻

  粽子因为多油,多吃容易腻,而且糯米又不容易消化,因此粽子吃多了会容易让人感觉到腻,食滞。而吃粽子的同时喝点热红茶可以起到很好的解腻消滞作用。

  ●莞香茶叶助消化

  莞香茶叶更像一种中药,它有解暑、清热解毒、消食、降血脂、降火等作用,在吃粽子时配上它,有助于消化。

  ●注重高纤

  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若主料能以部分的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取代,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购买或食用粽子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1、看看粽子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别买变质粽子;

  2、小心粽子的质量,一定要买商场、餐饮企业、超市的正规粽子;

  3、小心粽子的外包装,买安全、卫生的粽子;

  4、粽叶蒸后放置一段时间之后颜色发暗是正常的,不要选那种皮色鲜绿甚至蓝绿的粽子,因为很可能是经过硫酸铜处理的粽叶,安全性没有保障;

  5、小心粽子的口味变化,如果尝到粽子馅有点酸、有点发苦、口味不正,不要再食用。


 

责任编辑:zhuyanping【收藏】
上一篇:脚气是病千万不能大意 小妙招:身边食物治脚气
下一篇:有点太阳就抹防晒霜小心今后会患上骨质疏松症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