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周三。“iBond 3热爆认购人数料破纪录”,报纸头条标题如是说;同日出现于广告中的,是男女老幼一家四口,人人容光焕发。广告寓意清晰:画面中的一家四口,于百物腾贵中轻松写意无拘无束,温情洋溢背后,四人的真正任务,自然是替特区政府通胀挂钩债券充当“代言人”。
风险披露五项
在第三批通胀挂钩债券(iBond 3)“连系物价指数,生活倍感轻松”十二字宣传口号下,老毕很有兴趣知道,有多少人会细读广告中披露的主要投资风险。
按其内容,风险有五:一、利率风险;二、指数风险;三、流通性风险;四、信贷风险;五、中介人风险。对债券有基本认识的人,于一、三、四、五这四个环节,绝对不会陌生。然而,以通胀挂钩债券的特性而论,第二项即指数风险却有一谈价值。
根据相关披露,iBond 3的指数风险,主要来自其息率包含一个与综合消费物价指数(CPI)挂钩的成分,债券的市场价格可能会受该指数的变动影响。
换句话说,由于iBond 3每半年派息一次,而息率跟派息日前六个月的CPI按年变动挂钩,这意味着债券的投资回报(假设持有至到期日)以至二手市场价格,皆与CPI变化紧密相连。
投资者必须注意的是,在通胀率处于1%或以上时,iBond 3回报率将等同于CPI升幅;在CPI按年升幅不足1%甚至处于负数(通缩)时,投资者仍能收取相当于年率1厘的定息。那等于说,在通胀率跌穿1%的情况下,iBond 3的投资回报便会跟CPI脱钩,改由政府包底。
在风险披露中,政府虽强调债券价格可能受CPI变动影响,但若投资者大都打算一直持有至到期,那么iBond 3于二手市场的价格变动,对长线投资者并非首要考虑,iBond 3值不值得持有,关键在于这种产品与性质相若年期相近的收息工具比较,吸引力是否足够。
吸引力?见仁见智
正如前述,这种安排对债券持有人是否吸引?见仁见智。
iBond 3虽说与通胀挂钩,但CPI处于升轨时,投资回报跟足通胀;CPI升幅不足1%甚至出现通缩,iBond 3回报率即不再跟随通胀浮动,投资者改为收取1厘定息。单看这点,条款对投资者是有利的。
可是,认购并打算持有iBond 3长达三年的投资者,必须知道的是,当CPI升幅处于1%或以上时,iBond 3的回报率只会跟通胀率一模一样,意味着债券持有人仅能免受实质负回报之苦,却无法指望在通胀以外取得额外回报。
当然,iBond 3于港交所挂牌,价格与孳息在二手市场会出现变动,买入价位不同,回报必有差异。然而,对无意在二手市场买或卖的债券持有人来说,iBond 3 是否吸引,须跟市场上性质相若年期相近的投资产品比较,例如银行定存。
以今天的情况而论,港元定存基本上已无息可收,存户购买力注定被通胀侵蚀,在定期存款肯定无法避免实质负利率、买股票则必须面对价格波动的前提下,持有iBond 3虽不能提供通胀以外的额外回报,但与注定跑输通胀和投资风险高于债券的股票比较,投资iBond 3可说稳中有赚。
然而,三年不短,物价变动无法说准、利率走势难以预测,在美日两大经济体皆面临利率震动的隐忧下,房托基金(REITs)、公用股等在低息环境中被视作债券代替品的收息工具,近日“血流成河”,iBond 3认购反应虽热爆,但在这样的环境中面世,债价能否不受影响独善其身,情况未许乐观。
即使一心持有至到期,以香港散户用炒股心态对待一切投资的习性,iBond 3上市后一旦受到收息工具“杀声振天”牵连,散户心情会否像政府广告中四口之家那么乐也融融,可难说得很了。
本文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