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从江县推进“侗族大歌”民族文化大发展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1-05 17:38:5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一走进从江,就感受到这里浓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气息。

    从江县素有“侗族大歌之乡”的美誉。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而享誉世界,被国际音乐专家誉为“天籁之音”。2007年,小黄村9名侗族大歌小歌手随同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演出引起轰动;2009年,侗族大歌成功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11年10月,从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侗族大歌)之乡”;“原生、自然、热烈”的侗族大歌节在从江已连续举办了8年,并成为备受关注的民族文化品牌,从这里走向世界……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从江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力量。

    “侗族大歌魅力独特,是从江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磁石’。”从江县委书记王之政、县长张广渊反复向干部群众强调:“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传承、保护和开发,着力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金字招牌’变成‘金链子’,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增收富民的朝阳产业,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

    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少数民族县份如何在文化上创造了骄人业绩?

    从江县委、县政府认为,从江侗族大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是绝品旅游资源,具备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条件和明显优势。为此,从江县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侗族大歌之乡”品牌。县里成立原生民族民间文化开发领导小组,抽调一批热爱民族文化事业、懂业务的年轻干部组成工作组,对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全面普查,深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加大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歌舞、传统习俗的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建立《从江县民间歌师、戏师、民间艺人名录》和《从江县民族民间文化及民族节日名录》等一系列资料目录。开展侗族大歌进学校、进课堂,从1989年起,从江县先后在高增乡的高增小学、小黄小学、岜扒小学等学校开设“侗族大歌”课程,每班每星期安排一节侗歌课,聘请当地有名的歌师进行教学,做到班班教侗歌、人人唱侗歌。据悉,这是全国最早开设“侗族大歌”课程的学校。

    为更好地展示“侗歌之乡”的魅力,每年八月十五,小黄村都要举办“赛歌节”,当地的老、中、青、少儿歌队分别进行比赛,并邀请周边侗寨共同参与。许许多多省外、国外游客到小黄村,就是冲着侗歌而来。侗族大歌的美让人感动、让人着迷,让人有一种挡不住的诱惑。

    为着力把侗族大歌打造成民族旅游知名品牌,从2004年开始,从江县连续8年成功的举办了8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促进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推介、宣传优秀民族民间文化。2004年11月28日,在从江县举办的首届侗族大歌节上,小黄1212名男女老少一齐聚集在鼓楼前,同唱侗族大歌,其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5岁。这次表演是从江县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侗族大歌千人演唱,歌队由5个方队组成,声势浩大,颇为壮观,将侗族大歌的风韵表现得淋漓尽致。

   借“多彩贵州”之风,努力营造歌乡氛围。从江县成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播公司和旅游开发公司等产业化开发组织机构,具体负责产业规划,旅游产品营销策划等。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县级财政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建立侗族大歌保护与开发基金。此外,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侗族大歌“四个一”活动:一是人人树立从江是“侗族大歌之乡”的理念,以热爱侗歌、唱响侗歌为乐为荣;二是人人会唱一首侗歌;三是人人都有一套少数民族服装,并且节日期间或正规场合必须穿戴;四是人人都会跳多耶舞,在全县范围内营造人人爱侗歌,个个侗唱歌,夜夜笙歌的歌乡氛围。

    (二)

    从江县委、县政府提出“旅游兴县”发展战略,以“侗族大歌”为先导,打造以小黄为中心,包括峦里、银良、平求、高增、岜扒、占里等七个村的“侗族大歌产业园区”,开发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真正让群众从中受益。

    2007年4月12日,9名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员随同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揭开了融冰之旅的序幕,也让人们看到了侗族大歌的希望。

    从未想过茶余饭后“想唱就唱”的侗歌,此刻,却能唱得如此响亮,侗族大歌的魅力让小黄人看到了希望和商机。于是,该村制定发展规划,形成了“旅游富村”的经济发展思路。凭借侗族大歌唱响全国,蜚声国际的品牌效应,着力打造文化新村、中国侗族大歌第一村、不夜村、乡村旅游示范村,意欲将侗族大歌铸造成其旅游业的“金字招牌”。

    思路决定出路。村党支部组织20多名党员和群众代表到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周边村寨考察学习,请来专家实地考察、规划;召集村里的歌师、戏师等民间艺人,将其所编歌曲、戏曲加以记载;成立侗研学会,组建艺术团,建立侗族文化室,组建了56个歌队,让侗族大歌进入课堂。

    也就是从这年开始,村里加快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短短两年时间,全村群众捐献木材3000多立方米,义务投工近10万个工日,投资80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1座长达86米的“德高”风雨桥,新建了独具特色的寨门,新建了3座侗族鼓楼,维修了4座风雨桥,修建了侗族大歌传承陈列室,将20余幢砖混结构房屋包装为木质结构楼,用青石板将占地3000平方米的鼓楼坪辅设成为民族风情表演中心,修建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停车场,平整了通村公路……

    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后,村党支部为了提高村民的旅游经营意识和素质,建立了侗族风情培训基地,对村里有表演才能的青年男女加强培训,将村里100多名儿童送到外地艺校学习。为了对外打响“小黄侗族大歌”这块牌子,村里鼓励青年男女走出大山从事侗族大歌演出,潘婢爱等几个姑娘组建的表演队为北京一家艺术团表演,使该团直接增加50万元收入;潘婢花等人组建的表演队巡回全国各大中城市表演,几乎场场爆满,每人月收入6000元以上。如今,全村在外从事风情表演的青年男女达400多人,每人每年寄回的钱少则数千,多则几万。

    2009年10月21日,在第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演出交易会上,从江县小黄侗族大歌与挪威、比利时、立陶宛三国签订了意向性演出协议,这是从江有史以来第一次与国外签订的民族文化演出意向性协议。

    目前,小黄村共有53户人家从事“农家乐”和“歌堂旅馆”经营,11户从事旅游纪念品销售,8户从事芦笙、侗笛、牛腿琴等民族乐器加工。仅2010年涌入小黄观光旅游的游客就达2.36万人次,旅游收入276万余元。

    正在采访时,一对来自重庆的青年男女走了进来。谈到对小黄的印象,他们高兴地说,小黄挺不错,不愧为侗族大歌之乡。我们在一家农家乐吃饭时,几名约10多岁的小女孩就为我们唱了几首侗族大歌,让人们零距离感受了侗族大歌的无穷魅力。(李田清)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壹基金拨款30万元救助从江火灾群众
下一篇:从江做好"七大工作"确保2012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