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这样的事件,主要原因还是游泳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暴露的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余竹生说,“工作人员在什么时间消毒,消毒前应该检查哪些情况,这些都是需要有规范的程序。如果制度完善、工作人员按章办事,这样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健身场所安全管理需敲响“警钟”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市民对于健身的需求不断提升,而类似泳池中毒事件折射出的健身场所安全管理难题,需敲响“警钟”。
一是健身场所的“安全硬件”需强化,包括安全防护设施和硬性的规章制度。“一些健身场所设施老化,通道、水管缺乏及时的检修,都可能出现安全问题,而这些都应该是在其基本的规章制度范围之内的。”余竹生说,这些规章制度不仅仅要对场馆的设施规格、标准、安全性提出明确要求,而且要对执行、维护和安全操作标准作出明确规定。
二是人员管理需强化规范、提高安全意识。多次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泳客和部分管理者均反映场馆工作人员存在不规范操作行。因此,加强健身场所的员工培训格外重要,对于规章操作和失职的行为,还应进行追惩。
三是公共体育场所应该建立应急响应方案和设施,并加强公共宣传和普及教育。余竹生指出,此次上海泳池中毒事件中,部分游客未能及时、有效逃离毒气弥漫区域,而健身会所也没有第一时间处置好受伤泳客的送医等情况。“健身场所应该有一套应急方案,工作人员要了然于胸,发生了意外事故要尽快、尽量减轻伤害。而且,健身场所应配备医护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意外情况进行救治。而所有这些都应该公开、主动地向公众和消费者进行宣传、介绍。”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