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生命燃尽为环卫——追记从江县环卫工人林兴国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0-02-08 11:36:29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生命燃尽为环卫
——追记从江县环卫工人林兴国
○李田清

 

    2010年1月16日,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


    上午12时53分,今年53岁下岗再就业的从江县环卫工人林兴国,在“整脏治乱”工作中,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倒在了他钟爱的环卫工作岗位上。一颗平凡而博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走得那么悄无声息,没有给家人留下任何遗言。


    远离的是躯体,留下的是灵魂;倒下的是扫帚,挺立的是精神!连日来,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踏上林兴国负责的那片“清洁区”,从县总工会门口到盐业公司,从县委招待所到老检察院门口,再到老公安局宿舍院坝,重走林兴国清扫了3年的那6条巷道,叩访他那金子般的心灵;走访于林兴国的亲友、同事之间,谛听生者对逝者的深情赞歌。


    挥泪送别,橙色形成动容海洋


    1月19日上午,天幕低垂,群山肃穆,都柳江在寒风里呜咽。这天是林兴国出殡的日子,虽然气温很低,但数百名干部群众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赶来,为这位把生命献给了从江县“整脏治乱”工作和环卫事业的普通环卫工人送行。


    机关单位的领导来了,县里的领导来了;认识他的人来了,不认识他的人但听说他的事迹后也赶来了!林兴国的亲友、同事、邻居早早地赶来,要再见他最后一面,再送他最后一程,醒目的橙色环卫工作服形成一片令人动容的海洋。


    灵堂的周围摆满了花圈,挽联低垂,字字凝情;灵堂的正前方,林兴国的遗像含笑面对着人们,黑纱缠绕,丝缕沾泪。


    “爸爸……别走!”林兴国的女儿林荣芝、林元芝一左一右死死拉着棺材的一角,不肯撒手。


    哭喊声回荡在山间田野,撕裂着每一颗心,泪水模糊了一双双眼睛。发丧号响,人们涌上前,失声痛哭护送林兴国的灵柩。一名老人呼天抢地,老泪纵横:“老天哪,你怎么不长眼,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走得这样快?”


    是啊,人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天若无情,为什么让这样的好人来到人间?天若有情,为什么天不假寿,让他过早地离开人间!


    天空在哭泣,群山在哭泣,河流在哭泣,人们为失去了这位“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普通环卫工人在哭泣。


    超负荷工作3天,倒在环卫岗位上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1月12日这一个悲伤的日子——
    清晨6时许,林兴国和往常一样起床了,把家里收拾一遍后,匆匆吃完早餐,便穿上橙色的工作服,带着一把大扫帚,推着手推架子车就出门上路了。自2007年4月成为一名环卫工人以后,一天三班倒就成了习惯,他和全县广大环卫工人一道始终战斗在“整脏治乱”专项行动第一线。


    林兴国负责的路段是从江县城最为繁华的街道之一,这里沿街的店面多,摊位多,停靠的车辆多,人流密集、复杂,垃圾多而且比较难清理,工作量大,难度大。时下,正值年关,加之1月10日又正逢县城赶场,这些街道生意红火,街上的人流量特别多,垃圾成倍增长。


    “这几天垃圾特别多,工作量很大,非常疲惫,下班后都累得不想走路了。”一天晚上回到家,林兴国悄悄告诉妻子陈玉珍。妻子听了一阵心疼,劝他在家多休息一点,或者请一、二天假,但他说什么也不肯。


    就这样,林兴国持续奋战在“整脏治乱”工作岗位上,清扫街面、爬坡上坎、推车拉车、装卸垃圾……连续3天都是如此高强度工作。


    1月12这天,街上人来人往,他所清扫的路段垃圾也比往常多。他从街头一直扫到街尾,遇到有车辆停靠在路边,他还弯下腰一点一点把车下的垃圾扫出来,一会儿就扫起了满满3手推车垃圾。


    连续3天超负荷工作,林兴国明显感到身体“透支”, 忽感眼花,头也阵阵眩晕,摇摇晃晃,轰然倒在手推垃圾车边。这时,时针正指向10时过10分。

 
    “有人摔倒了”,当人们围拢过来时,只见他两眼紧闭,昏迷不醒,口吐白味,面色青紫,帽子摔在一边。随后,120急救车将其紧急送往从江县人民医院抢救。
林兴国的病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县医院迅速组织精干医生成立抢救专家组,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全力抢救林兴国!


    病房外,走廊里和楼梯间挤满了前来看望林兴国的人,他们神情凝重,眼里噙着泪花,空气中笼罩着一种焦虑、不安和悲凉的气氛;病房内,医护人员竭尽全力在进行抢救。 


    从江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杨鹏,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石明莲,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录松等县领导和县市政局、县“整脏治乱”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前往医院探视林兴国的病情,并慰问病人家属。


    县委书记杨俊、县长王之政一再指示: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林兴国。杨俊书记还亲自联系凯里四一八医院心血管病专家奔赴从江全力救治。


    县环卫站职工一趟趟往医院跑,轮流日夜守候在林兴国病床前,同事们深情呼唤:“兴国呀,要坚强,挺过这一关啊!”


    病房内,一束束鲜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这是人们对一名平凡的环卫工人的敬意。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林兴国早点醒来!

 
    然而,1月16日上午12时53分,一直深度昏迷的林兴国还是走了。他放下了挚爱的环卫清洁工作,安息在天堂。


    噩耗传来,如同晴天霹雳,人们震惊了。谁能想到,一棵生命的大树就这样倒下,一夜间从江县城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仿佛在为失去这位平凡而普通的环卫工人而哀思。林兴国的妻子陈玉珍和女儿林荣芝、林元芝那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是那样悲痛欲绝。


    “他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啊!”当噩耗传来时,奋战在“整脏治乱”、环卫清洁第一线的同事们的泪水都忍不住地往下流,有的搂着扫帚痛哭,有的扶着环卫车门泪水直流,有的静静地望着苍天无语……


    深爱环卫,用行动竖起一座人格丰碑


    环卫工人又苦、又脏、又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工作岗位。但是,林兴国却把它做成了伟大。


    2007年4月,林兴国从县木材加工厂下岗5年后,再就业来到县环卫站,成了一名普通环卫工人。


    从此,林兴国和同事们每天迎来晨曦中第一缕阳光,每天送走暮色前最后一片晚霞。风雨中有他弯腰清扫落叶的身影,烈日下有他汗流浃背挥舞扫帚的唰唰声。特别是自从开展以整治“五脏”、“五乱”为主要内容的“整脏治乱”工作专项行动以来,他更是默默地清洁和养护着从江这座“美丽的江滨旅游城市”。

 
    宽9米,长550米,5000平方米的马路清扫面积,全天候不间断的保洁,这是林兴国每天的工作量,超过上级规定的额定工作量50%;一天三班倒,早班,清晨4点准时上路,晚班,傍晚6时30分才能归家,这是林兴国每天的作息表。 


    春天一车柳絮,夏天满身尘土,秋天陪着黄叶,冬天载着积雪,这是林兴国和同事们一年的轮回。不管是赤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天雪地的严冬,他都默默地坚守着这份再平凡不过的工作。


    “林兴国是一名老同志,参加环卫工作虽然只有3年,但他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他放到哪里都很放心。”从江县环卫站站长赖昌梅告诉我们:“由于工作出色,站里信任的把沿街门面多、学生多、人流量大的路段交给她。这既是种信任,更是压力和动力。”


    清扫街道看起来简单,可实际干起来却远远不是那么容易。林兴国和同事们扫垃圾用的是手推架子车,每天一个人拉着架子车来回要走20来里地,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有时脚肿得鞋都穿不进去。夏天,沿街的早餐店多是烧煤,垃圾中煤渣多,往车上一倒,荡得浑身上下都是灰,天又热,不戴口罩呛得慌,戴上口罩闷得慌。冬天,手脚很容易冻伤,遇到下雪和下雨天,还容易摔伤。


    2009年12月21日清晨5时,一场大雨过后,垃圾量猛增,由于天还没亮,视线不好,林兴国不小心踩在果皮上,脚下一滑,重重的摔到在地,腰部拉伤。


    大家都劝他回家休息,但他摇摇头说:“没事,没事的。如果不打扫干净,垃圾就臭了。再说我歇了,别人的工作量肯定会增加。”就这样,他一直忍痛把街道打扫干净后,才去药店买了几片膏药贴在腰上。同事石又凤感慨地说:“林哥干活真不要命了,和这样的人一起干活,再苦再累我们也没啥说的。”


    林兴国很珍惜这份工作,不管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几乎天天坚持在岗位上。“老林勤勤恳恳,从不迟到早退,3年从没请一次假。为了工作,经常是中午都不回家吃饭,只在街上买二、三个馒头对付。”从江县市政局分管环卫工作的副局长刘辉告诉我们。


    2009年11月中旬,为迎接从江县第6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确保节日期间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林兴国与同事们连续7天加班加点干,每天从清晨4点开始干到深夜10点,平均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


    有些巷道卫生死角禽粪满地,苍蝇乱飞;有些排污沟没有盖扳,沟内污水横溢,林兴国用铁锹一铲铲的撮,甚至用手抠,把缝隙中污物一点点清除掉。短短一星期,他一共清除垃圾污物3吨,一天作业下来,常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脚痛。


    “连续几天确实太累了,我才30多岁都累得受不了,林哥都50多岁了,又有高血压,他还一直坚持和我们一起干。”同事吴妹花感叹不已。林兴国则笑了笑说:“这个工作虽然苦点,但干习惯了,要是哪天不来,还不适应呢。”


    林兴国患有高血压,家人反复叮嘱他经常到医院量血压和检查身体,但他总是一再推迟,有时一工作起来就忘到了脑后。妻子责怪他,他却说:“不把街道清扫干净,我心里就不踏实。”  


    2009年8月,他患病在门诊住院3天,但他隐瞒自己的病情,自己一个人在医院打吊针。他告诉家人不要让别人知道,因为他不想麻烦别人,平时一些小病也是扛着不吭声。


    林兴国深深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天底下最清洁的工作”, 3年来从未丢下手中的扫帚,风雨无阻。他说:“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就要把它干好。”


    同事们为他的工作进行了粗略统计,从事环卫工作3年,他超负荷工作,清扫道路面积548万平方米,清除垃圾1100多吨,工作3年却干了近5年的工作量;3年来,他一把扫帚,一个撮斗,一只火钳,一辆手推车,每天往返于6条巷道清扫保洁,拉着架子车来回要走20来里地,工作3年徒步走了10950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二万五千里长征”。


    林兴国身上没有耀眼夺目的光芒,他只是普普通通的环卫工人一个缩影,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树起了不平凡的形象,他用敬业的操守、人格的魅力竖起了一座丰碑。


    金子般心,温暖着身边的世界


    林兴国经常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只要大家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城市环境一定能搞好”。


    在生活和工作上,他像大哥一样关爱同事,谁有困难,他积极帮助解决,谁有急事,他主动承担清扫任务。


    同事梁蒙的老家在110公里外的山区加勉乡,2008年11月,她的弟弟结婚,一时找不到人顶班,十分着急。林兴国知道后,对她说:“放心,我来顶,你就安心回去吧。”


    这一顶,林兴国就连续顶了9天,每天从早上9时一直干到黄昏6时。梁蒙很是感动:“林哥,我不知怎么感谢你才好。要不,我开钱给你吧。”林兴国生气了:“你这样就见外了,谁叫我们是同事呢!”


    对体力较弱的同事,他都主动帮忙打扫,帮他们干一些比如推车、推垃圾桶等重体力活。他还经常义务清扫街道泥沙、清掏下水道及水沟淤泥,从不领取加班费。他步行在大街上,看见白色垃圾就主动捡拾,哪怕一个烟头都不会放过。


    “我们干的这一行,一天也不能歇,我们一休息,垃圾就会满街飞。”当别人劝他多休息注意身体时,他总用这句话搪塞。但是,遇到节假日需要加班加点时,他总是爽快地说:“我的亲戚不多,家里没啥事儿,我来顶班。”


    林兴国虽然每天的工作量大,但总不忘帮助别人。看到老人出来倒垃圾,就热情上前接过,并说:“您这么大年纪了,不要来回跑了,放在家门口,我来帮您倒!”以后他坚持每天帮助老、弱、病、残的居民倒垃圾,别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


    对别人的事,他总是“十万火急”,但对自己的事,他却是“大而化小”。他昏倒在工作岗位的前2天,他住在一楼的房子被车撞了个大洞,本来想找人来修补,但一直没有腾出身,只好用簸箕和纸盒盖上,直到死他也没把洞修补好。


    熟悉林兴国的人都知道,他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但是,他的脸上始终挂着灿烂的笑容,没见他对谁说过家里有什么难处。


    林兴国的妻子陈玉珍没有工作,还患有严重的慢性肾炎病,身体一直不好,只能帮一家早餐店洗碗维持生计,收入每月只有微薄的三、四百元,加上林兴国每月的工资550元,一家的收入每月还不足千元。


    这一千元,不但要养活全家,还要送2个女儿读大学。林兴国的大女儿林荣芝哽咽地说:“我和妹妹每年的学费要一万元,还有我俩的生活费,每人每月300元。每年开学,父母就四处借钱,家里欠债累累。”


    去年,大女儿林荣芝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小女儿林元芝现还在安顺职业技术学院读书。


    “我和兴国俩人,每天只能安排三、四元钱作生活费,常常是一把白菜就对付一餐。每年春节,一家4口也只能买上3斤肉、一只鸡过年。”陈玉珍泣不成声地追忆着。至今,林兴国家里仍一贫如洗,没用一件值钱的家俱,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唯一值点钱的就是2008年买的那台21英寸彩电。


    尽管生活窘迫,但林兴国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林哥为人良心好,平时心里总是想着别人。夏天,天气炎热,他有时会买来西瓜请我们吃;早上,见我们没吃早餐,他就主动要请我们吃粉。”同事梁蒙深情地回忆着说。


    2009年10月,梁蒙的父亲从乡下来县城,林兴国拿出身上仅有的10元钱,递给老人:“钱不多,一点心意,您老难得进城,想吃什么就去买。”见状,梁蒙急忙回绝:“林哥,你家也很困难,就不要破费了。”林兴国幽默地笑着说:“我穷你也穷,这叫穷帮穷嘛!”


    有一种爱叫无私,有一种爱叫博大。林兴国就是这样一个无私而博大的普通环卫工人。他用那颗金子般的爱心,温暖着大伙,温暖着身边的世界。远逝的林兴国化为一个伟大的灵魂,一种不朽的精神,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浸润着、激励着、感动着每一个从江人。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从江加强交通安全动态管理确保春运安全
下一篇:从江启动万亩高粱订单生产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