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丹寨:“乡村旅游+农家乐”“鸟笼”打造“金饭碗”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6-12-21 10:17:12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卡拉村隶属丹寨县龙泉镇,是一个苗族聚居且远近闻名的民族文化村,素以编制鸟笼驰名,有“中国鸟笼编制艺术之乡”美称。走进卡拉村,家家户户院落里巧夺天工玲珑精湛的鸟笼更是让我们称奇,让我们真正走进了一个鸟笼世界。


卡拉村村民们正在编织鸟笼  黄晓海摄

  制作鸟笼,成为卡拉村人致富的金元宝。近年来,卡拉村依托鸟笼生产销售产业链,围绕“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引领全村抓鸟笼产业发展,狠抓鸟笼工艺品市场营销,带动“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卡拉村村民正在摆放鸟笼  黄晓海摄

  10多年前,卡拉村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是丹寨县161个行政村中耕地面积最少、粮食产量最低、经济发展速度最慢的村之一。但卡拉有传统、悠久的鸟笼工艺编制历史,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编制鸟笼。以前的鸟笼编制,仅仅是为了拿到市场去换油盐,或是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1991年,村两委明确村级经济发展思路:借本村鸟笼编制历史悠久的优势,发展鸟笼产业。经努力,全村从事鸟笼生产的农户由最初的3户发展到10多户,一年可生产鸟笼2000多个。为了打开销路,村干部带着鸟笼先后到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市试销,渐渐打开了市场。1992年,村两委通过提供信息、预付资金、委托加工、收购原料等形式联结农户,形成“分散加工、集中管理,统一销售”的格局。

  随着市场的日益扩大,卡拉人不再满足于现有的经营方式,于1995年成立“丹寨县民族工艺鸟笼厂”和“卡拉村鸟笼协会”,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一方面,召集本村60名手艺较好的鸟笼生产者进厂做工,专门生产造型独特、做工精细的高档鸟笼;另一方面,将购进的原材料发给没有进厂的农户在家生产,然后按照公司制订的质量标准验收。产品合格后,由公司统一运到云南、广西、湖南等省地销售,部分产品还出口到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

  销量越来越大,但客户对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村两委决定“走出去”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同时提出“质量是效益,守信是生命”的生产要求,每一道工序严格把关,以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到省外学习制作抽丝、电钻打孔、外形模具等技术,同时购进30台钻机、80台电动打孔机,极大提高了鸟笼的加工速度和质量。同时,瞄准市场需求,在工艺、款式及造型上大胆创新,不断提升鸟笼的档次和品位。此外,卡拉人注重了解客商、养鸟爱好者对鸟笼样式的要求和品味,想方设法带回图样临摹生产。如今,他们已经开发出凯里笼、贵阳笼、云南笼、雕花笼等13个品种,同时开发出竹雕、芦笙两种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拓宽市场之后,村两委因势利导,又将鸟笼厂发展成股份制合作企业,引入激励机制,使农户都有机会成为企业持股人,并享有年终股份分红。责、权、利与企业挂钩,实现项目覆盖农户90%以上。

  目前,卡拉鸟笼合作社有社员400人,2013年社员编制鸟笼10万只,产值500余万元,参与农户年均收入起近4万元。而今年,卡拉村仅靠“鸟笼编制”这一技能,年产值800余万元,产量达到15万只,参与农户年均收入6万余元。竹编鸟笼,实实在在成为卡拉村群众致富的“金饭碗”。(丹寨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王春【收藏】
上一篇:丹寨:县残联深入到帮扶村开展贫困户走访慰问活动
下一篇:丹寨:“农民工血汗钱 一分都不能少!”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