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省2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水质达标率100%
据省环境保护厅副厅长苗智会介绍,去年我省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有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方面,重要城市环境质量基本稳定,13个设市城市中,11个城市仍按照环境空气质量老标准评价,全部达到二级标准。贵阳市和遵义市作为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环境质量改善,贵阳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86%,遵义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77.5%。
在水环境质量上,我省主要河流、湖(库)地表水水质基本保持稳定。河流水质总体良好,纳入监测的河流监测断面中有81.2%的达到Ⅰ—Ⅲ类水质标准,湖(库)监测垂线中有64%的达到Ⅲ类水质标准。14个出境断面水质良好,达标率为85.7%。
与此同时,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凯里市、兴义市、铜仁市、毕节市和都匀市9个中心城市共2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水质监测工作,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各县城城镇14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综合达标率为96.2%,比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
2.贵阳、遵义空气优良天数分别为314天、283天
2014年,我省13个设市城市中,作为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贵阳市和遵义市按要求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目前虽未达到新标准的二级标准(GB 3095—2012),但环境空气质量有所改善。其中,贵阳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86.0%,空气优良天数为314天;遵义市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77.5%,空气优良天数283天;其余11个设市城市仍按环境空气质量老标准进行评价,全部达到二级标准。
那么,贵阳市在2014年并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其原因是什么?
苗智会表示,在2012年新标准(GB 3095-2012)发布前,使用的是老标准(GB 3095-1996),只有三项指标(SO2、NO2、PM 10),新标准就增加三项指标(PM 2.5、CO、O3),按照环境保护部要求,贵阳市和遵义市作为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率先执行新标准,新标准里压力最大的就是PM 2.5。
虽然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在74个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排第13位,在省会城市中排第5位,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和臭氧(O3)4项污染物年均浓度值达标,但可吸入颗粒物(PM 10)和细颗粒物(PM 2.5)年均浓度值没有达标,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 10)超标4%,细颗粒物(PM 2.5)超标37%。
苗智会说,客观上2014年环境空气质量较好的前13个城市中,内陆城市中仅有拉萨、昆明和贵阳,其他城市均为沿海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扩散条件和内陆城市相比优势显著。
3.环保“利剑”行动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40件
2014年我省开展环保“利剑”行动,共检查企业44300家次,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案件840件,查处金额3070万元。全省共计征收排污费4.472亿元。
同时,省环保厅与省公安厅联合对中国黄金集团安龙县戈塘金矿、首钢水城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33家存在较大环境问题的企业实施了省级挂牌督办。省环保厅联合省公安厅、省检察院共同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13件涉嫌环境犯罪案件进行联合侦办。向人民法院移交强制执行案件6件。
严查高速公路、铁路沿线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污染源,查处了高速公路、进城主干道沿线企业450家,关停了21家,拆除老旧设备实施清洁生产改造11家,强制拆除“黑烟囱”19个,处罚案件11个。严厉打击企业违法排污行为,实行“五个一批”。环保利剑行动开展以来,全省共筛选出182家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的企业,实行“五个一批”(即关停一批、停产整治一批、限期整改一批、行政处罚一批、强制执行一批)。
4.所有县城都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联网直传
截至一季度,我省共关停环境违法企业133家,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71起,已执行处罚金额3815万元。涉嫌环境犯罪立案13起,涉案19人,刑事拘留12人,已审判5人。
我省将全面启动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估,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等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编制并实施乌江、清水江、草海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淘汰一批黄标车、小型燃煤锅炉和落后产能,加强扬尘治理,实现所有县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联网直传,确保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稳步提升。
实施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火电行业旁路封堵及脱硝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标准化渣场建设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项目。同时,加大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创建细胞工程、环境监测监察等基础能力建设力度。
此外,还将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大检查和“六个一律”环保利剑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强化生态环境损害问责制,严厉查处不作为、乱作为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记者 胡锐)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