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德国“中国热”变本加厉:“中国报告”一个接一个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5-11-27 09:52:55  来源:环球网  

  “中国,中国,中国”,德国前总理库特·基辛格40年前曾以此说明德国对中国的关注。如今,德国的“中国热”正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而“变本加厉”,其表现就是德国各类研究机构对中国话题的“竞争”。

  在这股“中国研究热”中,走在前列的是经济领域。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一个月,有关中国经济的调研报告至少有6个。比如,德国联邦经济部、曼海姆欧洲经济研究所和德国市场调查公司TNS Infratest共同完成的“2015年数字经济监测报告”称,中国的数字经济实力超越德国,名列全球第四。德国商务咨询公司诗道芬的研究报告则指出,中国企业“智能工厂”正在艰难起步。

  “德国经济研究机构对中国的关注,是中国经济实力的反映,从中可看出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看好。”德国科隆大学经济学者罗多夫说,这些研究调查,许多得到德国企业的资助。德国经济界已经认识到,只有了解中国,才能受益于中国的发展。

  同样,在中国政治和社会领域,德国研究机构也在追赶。最耀眼的当数2013年才成立的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该中心将在5年中获得1840万欧元资助,研究集中在7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及技术领域等,并以跨学科方式分析时政及预测未来。

  记者发现,该研究机构每周都会发行网络杂志《中国亮点》。杂志中有该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对研究中心负责人海尔曼的采访,还有关于中国的报道。“德国人对中国了解太少”,海尔曼曾如是说。

  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出现,盘活了德国研究机构对中国研究的重视,包括德国全球和区域研究中心、德国外交政策协会等,纷纷加大对中国的研究投入。德国科学与政治基金会亚洲问题专家希尔佩特认为,这是一个竞争,可以活跃“中国辩论”。

  许多德国基金会也加入进来。贝塔斯曼基金会曾推出多个中国报告,其中题为“向西方挺进 ——中国在德国的直接投资”的报告称,对于中国人到德国投资,德国人必须逐渐习惯起来。这对德国是一个机会。

  身在柏林的《环球时报》记者也常收到德国各研究机构的学术报告邀请。这些报告涉及各个领域,有中国经济、再生能源、与日本的关系、当代诗歌等,几乎每周都有一两个“中国报告”。柏林中国问题专家夫罗里扬表示,德国机构急着研究中国,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谁了解中国,谁就可以掌握未来。 (青木)

责任编辑:杨平【收藏】
上一篇:新加坡现全球最酷工作:赴日购物玩乐月薪1万美元
下一篇:几小时降雨新机场变水帘洞 卡塔尔首相怒了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