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微政务”挑起“大服务”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2-28 11:50:21  来源:贵阳日报  


“微政务”挑起“大服务”

——高新区综保区白云区搭建微信政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人在千里之外,工作却尽在“掌控”之中;项目建设遇到问题,通过微信反映即可得到解决;通知、简报通过“微政务”下发,工作通过“微政务”部署……近日,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贵阳国家高新区、综保区和白云区大力推行无纸化、移动式办公,搭建微信平台,通过“微政务”挑起“大服务”、服务“大民生”、解决“大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群众和企业的能力,开启了“微政务”新时代。

  “微”言是听

  竖起工作风向标

  “施工用电不稳的问题,通过高新区微信政务平台反映,不到24小时就解决了,真没想到会这么快。”提到微信政务平台,高新区中科院创新园项目现场负责人唐强称赞不已。“信息刚发布一会,相关部门的电话就打过来了。”

  高新区、综保区、白云区“微政务”体系主要由微信(蜂加)、微群和手机报构成。其中,三区设一个总的“高新综保白云”微信平台,各区分别设“高新政务”、“综保政务”、“白云政务”三个子平台,三区部门(单位)、乡(镇、社区)建立自己的微信群。为加强重大活动统筹,每一个重大活动都单独设立微信群,手机报由三区统筹合办。

  为进一步规范“微政务”建设和管理,高新区、综保区、白云区以三区统筹发展领导小组名义下发相关实施办法,对“微政务”的功能、体系、管理、运用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要求三区明确专人,安排专项资金,把“微政务”打造成三区工作平台、指挥平台、宣传平台、反馈平台、督查平台、展示平台。

  为进一步确立“微政务”在三区各项工作中的风向标地位,办法还规定,三区干部职工必须100%关注“微政务”,必须100%阅读“微政务”上的内容,并不折不扣抓落实;相关工作将实施考核,年终以最后得分进行排名奖惩。

  见“微”知著

  掌上办公提效率

  杨先泽是高新区投资促进局(商务局)驻外招商人员,他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机,打开微信中的高新政务平台。平台上,前一天高新区各种政务信息和工作动态都一一在列。杨先泽虽远在千里之外,却能借助这一平台迅速了解单位的工作信息。

  事实上,微信和峰加这两个当下流行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正成为三区领导干部职工的工作“利器”。

  以高新区为例,通过搭建微信、蜂加政务平台,该区在“微政务”上建立“指挥部”,高新区工管委所有重大工作都通过“微政务”安排部署、指挥调度、督查反馈。同时,由于微信等平台能实现及时联络沟通多方、“掌握”全局情况,高新区工管委针对一些急需处理并需要多方沟通、商讨的工作,经常通过这些平台,在“微政务”上召开“掌上办公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减少了政令下达和信息反馈的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微”言大义

整治会风出奇招

  “现在,打开微信中的‘白云政务’,工作安排和上级要求都在那里。”白云区铝兴社区党委委员、服务中心副主任曹敏说,自己经常赶“会场”的工作状态一去不复返了。

  一直以来,“文山会海”饱受诟病。它使一些领导干部疲于应付,难以静下心来谋大事、沉下身来抓实事。“借助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契机,我们下决心‘堵’‘疏’结合,向文山会海开刀。”高新区党政办负责人说。

  “堵”方面,高新区出台规定,明确要求少开会、开短会:涉及全区性的会议一般不超过1.5小时,各类专题会议一般不超过1小时,合并召开的会议控制在1.5小时以内,会上汇报发言控制在5分钟以内。

  “疏”方面,高新区全力推行“微政务”,明确要求原则上一律通过“微政务”安排部署全区工作,对不涉密的文件、通知、简报,均通过“微政务”上报下发,全力减少开会频率和发文数量。同时,为起到带头示范作用,该区党政办、宣传部在全区率先建起工作微信群,一些小型会议和通知都通过工作微信群及时发布,既省掉会议筹备、收文发文等环节,又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我们把工作中的职能搬到微信平台上,让‘微政务’挑起‘大服务’,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占领了舆论阵地、整治了文山会海,又为微信时代政府服务的改进作出了新探索。”贵阳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综保区党工委书记、白云区委书记杨明晋说。

责任编辑:陈合敏【收藏】
上一篇:贵州加快实施“农居工程”提高农村民居防震抗震能力
下一篇:贵州省教育厅要求教师做到“五不”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