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喜看剑河县移民新生活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7-28 15:03:08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过去我们住的是破旧木房,现在住的是小洋楼。移民政策就是好,移民移出了新生活啊!”剑河县南寨乡柳寨村移民党员尹建安指着自家的两橦4间三层砖楼房,颇多感慨。移民搬迁后,他养有30口网箱鱼,喂有36头白香猪能繁母猪,种有15亩橘园,去年,卖橘子得3.5万元,卖猪仔得5000元,养的5万尾鱼现在可以卖了,卖完估计得60万元,一家四口人人均年收入几万是十拿九稳的事。

  南加镇南孟村移民党员龙小勇说:“库区一蓄水,我就在湖上养有900口网箱鱼,去年,我卖出33万斤鱼,获利30万元,现在还有几十万斤鱼待出售,移民搬迁后,我家的生活状况完全变样了。”

  在三板溪水电站剑河库区,像移民党员尹建安、龙小勇一样通过政府实施后期扶持,发展种植、养殖项目,带领移民群众共同走上富裕生活的还有很多。

  2006年1月,国家“十五”重点建设项目、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三板溪水电站工程顺利下闸蓄水。剑河数万移民服从国家建设需要,告别了祖祖辈辈栖息的土地,告别了熟悉的家园,他们有的后靠上山就地安置,有的迁入其他乡镇,有的随迁县城。

  为了让搬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几年来,剑河县结合县情,坚持“以农为主,有土安置”的基本原则,坚持开发性移民,以大农业为主,结合剑河库区实际,以“人均确保0.5亩基本口粮田”为移民生产安置最低目标,创造出乡内调剂土地安置;外迁有土安置;自谋职业安置;一次性补偿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同时积极探索发展路子,破解发展难题,采取一系列有效帮扶措施,着力让移民富裕起来。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库周的生存环境。从2007年以来,根据中南院编制的库周交通规划,剑河县修建了渡口86对,修建码头98个,修建人行道路139条266公里和修建人行便桥41座;完善供电、供水设施,通信管线及设备安装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实施政策性后期扶持。经省州移民部门审查核定,剑河县纳入后期扶持人口的总指标为24321人,其中,现金直补人口指标为22650 人;项目扶持人口指标为1671 人。剑河县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采取“现金直补”和“项目扶持”两种方式,现金直补:即以每人每年补助600元的标准直接补助到人,从2006年7月1日起连续补助20年;项目扶持:即用每人每年补助600元的资金捆绑用于移民户或移民村组实施生产开发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失地移民不是搬迁人口的,以项目扶持的方式鼓励移民从事农村五小产业开发,每亩水田每年扶持资金 1000元(但人均不突破600元),从2006年7月1日起连续补助20年。 截至目前,全县按年兑现2006年以来扶资金给移民,兑现移民后扶资金9924万元。

  通过后期扶持,大多数失地移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部分失地移民走上富裕道路。剑河县南加镇、南寨乡、柳川镇、敏洞乡是引导失地农民发展水产养殖业致富的典型代表。三板溪电站建成后,在剑河县境内形成了8万多亩的湖面水域。四乡镇因地制宜,立足丰富的水域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引导移民巧做库区“水”上文章,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为失地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目前,四乡镇水产养殖业已形成了规模,先后建起了大小583家养殖场,有生态网箱15260口,其中不投饵网箱12360口,年产量3260吨;投饵网箱2900口,年产量2831吨;总面积120万平方米,年产量7000吨以上,产值达0.9亿元。搬迁后的移民由粮农变为渔农,龙小勇、尹建安等500余农户靠养鱼走上了富裕路。

  采访中,我们看到搬迁复建的县城规划统一,街道宽阔富有苗侗特色的房屋建筑布局美观,移民乡镇一排排漂亮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移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现代化和谐的新农村景象。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大学生利用暑期“三下乡” 增长才干获好评
下一篇:警徽在深山里闪烁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