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遵义师范学院退休干部李国士
初见李国士,是在初秋的清晨,遵义市凤凰山。略微花白的短发,一身运动装束整洁干练,炯炯有神的双目里透着精明,一双强而有力的大手,不知签发了多少惠民的政策。在这位69岁的老领导身上,丝毫没有老年人的“倦意”,走起路来,昂首阔步,意气风发。想必正是这样的人,才会有首开全国有组织劳务输出先河的胆识。
组织“娘子军”劳务输出
“其实,这个称呼我实在不敢当,我只是在其位,谋其职,做了自己本职的工作。”李国士始终觉得“娘子军之父”这个称呼对于自己太大了。
1985年8月,李国士被派到广东番禺县挂职,任番禺县委书记。当时的番禺工业经济发达,厂子多,生意好,但是就是没有足够的工人,此时的李国士敏锐地感觉到,遵义正安县的剩余劳动力和番禺的劳动力短缺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补,但是因为种种因素,他的这个想法在当时并没有落到实处。
直到1986年,执著的李国士再次提出“劳务输出”的想法,经过各方的反复研究,终于将这一想法变为现实,1987年2月25日,第一批有组织地劳务输出的298名正安“娘子军”终于踏上征程。
但事情并非一帆风顺。到当年4月底,当初的298名“娘子军”,只留下了140多人。这时,各种嘲讽、流言不绝于耳。期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在贵州省劳动局《正安县300多名女青年赴广州务工出现问题》的文章上作出批示:“正安县第一次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动力,出点问题在所难免。只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下去,就一定能闯出一条路子来。希望正安县一方面做好劳务输出人员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协商解决好存在的实际困难,不要半途而废。”
这个批示,令李国士心头重燃了希望之火,他重整旗鼓,在劳务输出的工作上及时作出调整。终于,留下来的女工在番禺站稳了脚跟,李国士也因此被誉为正安“娘子军之父”。
病榻上完成的书稿
即将70岁的李国士已经退休多年了,但是他那股钟爱事业的热情并没有随之褪去。“既是共产党员,就要更多的服务于人民,这是像我们这样的老党员心中的信念。”
2012年,68岁的李国士发现遵义虽说是红色革命老区,但是却缺少红色文化的积淀,于是一种想法油然而生。说干就干,李国士立马就开始撰写长达17万字的《遵义英烈录》,为了写好这本书,他白天到遵义会议纪念馆、党史办、民政局等多处查阅资料,甚至到具体的地点上踩点,晚上还要在电脑上完成整理工作,有时一弄就是一个通宵。这样的工作强度别说是一个花甲老人,就是个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也承受不了多久。
2012年7月,医院发现他患有恶性肿瘤,并预定在用药3个月后做癌根治手术。李国士正确对待疾病,以积极心态与顽疾作斗争。他一边遵医嘱打针服药,一边抓紧完成手头未了的工作任务。终于在3个月后完成了《遵义英烈录》的撰稿任务,一部收载有1924年以来近5000位遵义英烈英名和28位烈士事略的书稿基本上都是他在病榻上完成的。
“不是说我不关心自己的身体,而是有些事情一旦开始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李国士始终坚持着党员的信念。
如今,病愈后的李国士继续发挥余热,担任遵义师院离退休教师协会理事长、遵义市离退休教师协会名誉会长,凭着其工作经验和良好群众基础,继续为教职工服务。还义务承担一些社会工作任务:省政府第五届兼职督学、市老体协副主席、市关工委副主任和师院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常务理事,等等。
“大忙人”的牵挂
在带病写书的同时,李国士心里还有着牵挂,那就是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
曾在教育局(原地区教育局)当过局长的李国士于2011年又进入遵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继续发挥余热。
“政府将大量的精力与资金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上,如果我们不能将这些事做好,那就是我们失职。老百姓的感觉是最直接的,不管你是在哪个岗位,有钱没钱,只要你做的是好事,他一定会一辈子记住你。”说到此,李国士很自豪。如今,在李国士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农村贫困儿童的寄宿式学校已经初具雏形。 采访中我们还看到了李国士的妻子陈辅蓉,在这位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战友”心里,李国士既是个“大忙人”,也是个大好人。“以前没有退休的时候,他本来就很忙,家里面的事根本指望不上他,如今退休了,没有想到他还是很忙,他说人不做事就会‘生锈’,忙一点才会有活力,不过这么多年了,我依然支持他做的每一件事,因为他的确是个好人。”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