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发展后劲足
引入外来人才,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引领县城居民走向幸福
“郡县治,天下安。”激发县域经济活力,贵州把县一级作为后发赶超、转型发展最有活力的“板块”,一是调整“指挥棒”,一是抓好“一把手”。
在盘县县长邓志宏的办公室,一张红红的增比进位表格贴在墙上,各项指标,一目了然。盘县是贵州经济最发达的县,每项指标自然靠前。可是,新的全面小康指标体系,让这位县长又多了一份压力。
今年年初,贵州开始以县为单位实施全面小康建设,出台统计监测指标体系6大项25个指标,其中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环境质量指数“三项核心指标”,以及群众认可度达标,成为必需的“硬杠杠”。“这意味着指挥棒变了,开始用两把尺子量发展。”邓志宏说。
锣鼓能不能敲到点子上,关键看指挥棒。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88个县市区星罗棋布在层层叠叠的群山里头,资源禀赋差异大,发展不同步。全面小康建设考核体系实施后,评价科学全面,大家一起奋力往前冲,积极性更高了。“我穷、我不行、你要帮我”的等靠要心态越来越没了市场。
在此过程中,贵州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不搞任务分解、层层加码、硬压指标。“全面小康,既看速度,又看全面,相较以往,县级干部干得更有方向、更加科学、更有奔头。”六盘水市委书记王晓光说。
大多数不能“被平均”,幸福感不能被代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幸福指数与发展成果同步。”
作为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级,一个县工作的好坏,关键在县委县政府;县委工作的好坏,关键在县委书记。2010—2011年,贵州分两批从外省引进12名优秀干部担任县委书记,这相当于全省县级“一把手”岗位的近1/7。这在贵州是头一回,在全国亦不多见。
“从比较发达地区引进一些干部担任县委书记,可以借智借力。”贵州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外来的和尚”到底行不行?
来到贵阳市南明区,你想象不出眼前绿树成荫、高楼林立的“新地标”彭家湾,3年前还是脏乱差的棚户区;靠近机场的东部新城已具雏形。而区委书记正是3年前从江苏引进的柯德来。
“只要对加快发展有利,对老百姓有益,就要闯就要干。”柯德来上任时这么说,上任后一直也在这么做。
去年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对12名引进的县委书记,96.3%的市级领导、92%的县委书记评价“很好”和“好”;县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对抓经济的认可度也达到97.6%,认为县委书记“真抓实干”、“敢于动真碰硬”的均达到100%。
由于这些干部从较发达地区来,眼界、知识、经验的优势相对突出,往往起到“吹糠见米”的效果。“同时,引进干部也会给本地干部带来触动,激发当地干部的压力和动力。”贵州一位领导如此评价说。
前不久召开的贵州省委全会,决意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继续引进一批县委书记等党政领导人才,一批园区管委会主任,一批银行行长等金融人才,一批学校校长、医院院长、科研院所所长,一批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一批科技(金融)副县长、副镇长。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