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环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04-28 11:52:54  来源:  


  雷山(郎德、西江、)—榕江(小丹江)—台江(反排、施洞)

  西江千户苗寨:西江,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之称;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为全省13个保护与建设的民族乡镇之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是了解和研究苗族干栏民居文化的最好去处。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制作具有极高水平。苗族银饰如大角银、小角银、银冠、银衣等的珍品大多出自西江。

  西江鼓藏节(苗年),闻名四海,小节年年有,大节13年一次,鼓藏节集中展现苗族的芦笙、铜鼓、银饰、服饰、挑花刺绣、婚嫁喜庆、斗牛、斗鸡、对歌、年饭等民族风情,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

  郎德苗寨:几乎每一座苗寨,教可以说是苗族民间文化的博物馆,但这样的苗寨大多是有实无名,有名有实的可能就要算雷山县的郎德了。这是因为它除了有丰富的苗族民间文化的“实”外,还有“全国百座特色博物馆”、“苗族村寨博物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名号。

  郎德苗语称“Nangl Deik”,汉名是苗语的音译。“郎”的意思是“河流下游”,“德”是村前河流“Eb Deik”的名字,合起来就是“住在德河下游的寨子”。这座秀美的苗寨像一颗钻石般镶嵌在半山腰,寨前有大块大块的肥田和许多茂盛的竹林,寨里的房屋错落有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睦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吊脚楼群,尤其是苗胞们对自己文化自觉的保护意识,使郎德成为天然的村寨博物馆。

  18年前,贵州省文化厅的一句干部在一次偶然的文物调查中发现了郎德,村民们的热情好客和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自豪感叹引着他。后来在有关部门和乡亲们的努力下,1987年作为村寨博物馆,郎德正式对外开放。

  小丹江:小丹江苗寨距县城103公里,共有310多户1370多人。地处雷公山腹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山脚下,依山傍水而居,周围原始森林层层叠障,林海碧波,山间峡谷飞瀑、银花飞流,奇险无比。小丹江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幽静之处,过着世外桃园般的生活。寨前四道瀑流下的溪泉汇集这小坝上绕着寨边直入茅人河。苗家人用智慧建造了雄奇秀美的风雨桥和雕龙画凤的寨门牌楼。村边建起了豪华典雅的全木质宾馆。小丹江人十分好客,礼仪庄重,但凡宾客而致,俱以芦笙歌舞相迎,米酒相敬,让您醉在苗乡。这里的苗族信仰“龙”,传说他们的祖先就是龙神,后人为招回这位苗家大英雄,使山寨得到保护、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每年农历2月(即龙天)在这里举行盛大隆重的“招龙节”。各位一定要到这里参加这隆重的招龙仪式哟,让您感受龙的子孙的光荣,并让它永远保佑你,使您健康平安。

  反排:反排位于台江县东部,是苗族木鼓舞得以继承和发扬的地方,木鼓舞是苗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曾是氏族、部落聚集祭鼓的一种祭祖性的集体舞蹈,随着祭鼓节习俗不断的发展,广为流传。但由于苗族历史社会的发展,地理、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其风俗各有差异。就台江而言,有的地区由于不过祭鼓节,致使木鼓舞中断、失传。有的地区虽过祭鼓节,祭祖的却是铜鼓,木鼓被铜鼓取而代之。而方召乡反排村任过祭鼓节并以鼓导舞,将木鼓舞的基本艺术继承和发扬光大。

  施洞:施洞位于台江县北部地区,目前已建成施洞苗族风情旅游区,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公馆”。每年割完麦、插好秧后,台江施洞地区五六十个村寨的苗族人民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独木龙舟竞渡,以祭祀的方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场面惊心火爆,热闹非凡。

  龙船由一根巨衫挖深槽另加两侧平衡舟拼成,长达二十多米,船头精雕龙首,饰以牛(龙)角,牛(龙)角赫然书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预示了龙舟节祈祝的主题。
 

责任编辑:邹亚平【收藏】
上一篇:四月奔赴贵州 看秒杀眼球的美丽梯田(图)
下一篇:镇远历史文化和舞阳河山水风光旅游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