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新增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 浙江一重症病人首现重大转机
聚焦H7N9
感染33例
死亡9 例
(截至4月10日17时)
上海:15人确诊5人死亡
江苏:10人确诊1人死亡
浙江:6人确诊2人死亡
安徽:2人确诊1人死亡
据新华社电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昨日公布,截至10日17时,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33例,其中死亡9人。9日17时~10日17时,全国报告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5例。其中,上海2例,浙江1例,江苏2例。
另外,上海1例患儿已于10日出院。目前所有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均已采取医学观察措施,未发现异常,尚未发现人传人。
部分患者经治疗病情好转
有部分患者的病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出现了明显的好转。在浙江此前确诊的5例患者中,除两例死亡外,其中一患者杨某病情进一步好转,另一患者贾某体内的H7N9病毒核酸已转阴性,已达到转出负压隔离病房的医学标准。
记者昨日在杭州某医院通过监控视频看到,目前杨某血压和氧饱和度稳定,能眨眼,能在呼吸机帮助下正常呼吸,神志清醒,能听懂医护人员表述,病症稳定。在目前见诸公开媒体的报道中,杨某是重症病人中唯一一个病情出现重大转机的。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表示,接下来的治疗仍要继续采取积极而谨慎的综合措施。闯过难关到康复,还需要经过脱离呼吸机,感染炎症逐步消退、身体机能逐步恢复,以及病毒检测阴性三道检测标准。
李兰娟表示,从目前看来,他们摸索并采用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法对病情好转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抗”即是抗病毒治疗、抗休克治疗、抗低氧压血症和简单的抗感染治疗,“二平衡”指的是水电解质平衡和微生态平衡。
李兰娟说,大量使用高级抗生素对身体副作用大,危害明显,且病毒感染用高级抗生素并不对症。为防止大量病毒感染可能造成的细菌感染,专家组只是少量使用了一些对细菌有效的简单抗感染治疗。而保持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和微生态的平衡,也对防止原有菌群紊乱,遏制病毒转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过,并非所有的患者病情都很乐观。患者申屠某已是79岁高龄,自身抵抗力弱,目前病情仍然危重。
首例出院患者非重症病例
本报上海讯 (记者贺涵甫 实习生 向玉萍)记者昨天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获悉,上海确诊的一名感染H7N9禽流感的4岁病患已于当日下午2时康复出院。
据悉,患儿李某是上海的一名幼托儿童,于3月31日出现发热39℃、流涕症状,4月3日确诊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治。该院传染科主任俞蕙说,该患儿并非因病重住院,而是在门诊治疗感冒发热时,医院作为流感监测哨点,主动将其病毒样本送检确诊的。在连续5天的治疗期内,患儿每日2次服用了规范剂量的“达菲”,而且患儿身体情况稳定,也未长时间躺在病床上,而是常在病房内跑来跑去玩耍。
院方表示,经过5天抗病毒治疗后,患儿各项化验结果和胸片检查均为正常,这表明感染H7N9病毒并非全部重症。经过连续两次鼻咽拭子复查,结果均为阴性,在报告上海市卫生局及国家计生委后,患儿昨日治愈出院。医院会按规定在72小时内对其回访,当地卫生机构也会对其多加关注。
不过,“患儿感染的来源及原因还不能确定。”俞蕙说。经了解,患儿家中养了4只鸡和1只鸭,但均未检出H7N9病毒。记者了解到,从该患儿的临床过程来看,病人的症状较轻,这表明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并非全部都是重症,因此尽早发现并及早干预治疗十分重要。
广州市防控人感染H7N9
禽流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每日信息通报
(4月10日)
一、广州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监测情况
截至4月10日16时,我市暂未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和家禽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
二、当天工作情况
市卫生局于4月9日对白云太和禽类批发市场从业人员流感样病例进行采样检测7份,未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今天,市卫生局组织疾控人员对从化市兴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78人开展职业人群健康监测,采集流感样病例样本4份,检测结果未出;累计监测从业人员350人,采集流感样病例样本11份,其中7份未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4份结果未出。启动活禽交易市场和候鸟栖息地等场所H7N9禽流感应急监测,越秀、花都及白云区采样100份,未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从4月1日以来,累计采集活禽交易市场相关样本503份,均未检出H7N9禽流感病毒。市农业局对番禺和花都区家禽养殖场、批发市场及冷冻品市场防控工作进行检查。市工商局出动执法人员 680人次,检查市场600个次,检查经营业户3600个,责令220个经营户改善经营环境。
三、专家建议
H7N9禽流感病毒不耐热,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即可杀灭。广州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远离活禽及死鸟。禽肉、禽蛋要彻底煮熟后方可进食,没熟透的禽类请勿食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