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煤城”变“美”城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8-18 11:47:13  来源:金黔在线  

  尽管“中国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节”至今已举办第九届,但市民刁红艳女士仍然感觉新鲜。每年6、7、8、9这几个月,六盘水不仅成为外地人避暑的首选之地,也成为市民翘首期盼的文化节日。

  2004年,六盘水消夏文化节大幕拉开,万余名群众参与的欢乐场景至今让人难以忘怀,而文化节走到今天,也由当初单纯展示城市新形象,延伸为建设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六盘水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盛事,它的品牌影响力也由单纯消暑上升为“交流的平台、招商的舞台、民众的看台”。

  人民日报记者汪志球多次到过六盘水,他说,昔日“大、黑、粗、脏”的六盘水,如今天正变蓝、水正变清、城正变美、人正变雅。催生这种变化的“酵母”是冲出经济洼地、构筑精神高地的信心和决心,是打好经济发展硬实力基础的同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魄力和毅力。

  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文化改革发展为主题,制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今年初,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全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出台,这一纲领性文件指出,文化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城乡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

  在许多人眼中,曾经连“两院一馆”都没有的六盘水是一片“文化沙漠”。但是,不甘人后的六盘水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率先开始了独特的“文化之旅”。以着眼未来、放眼文明城市的高度,建造新“三馆一院”——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凉都大剧院。上半年,这四个项目获批立项,立项当天,其中三个项目即宣布开工。正在建设中的市级体育中心——凉都体育公园总投资约10亿元,这座备受关注的中心给予体育以更多的文化元素。文化厅有关领导实地考察后认为,六盘水新“三馆一院一中心”起点之高、动作之快、设想之超前堪称全省之最。

  未来眼光同样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这几年,六盘水中心城区面积由128平方公里,扩大到293平方公里,大城雏形初现。“仅仅是‘大’还远远不够,六盘水在既立足煤,又跳出煤,既依靠煤,又用好煤上做足了功夫。坚决关停‘五小’、取缔‘两土’,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坚决拒绝带污的GDP。”市委副书记何冀说。而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凉都森林公园、明湖湿地公园、环城林带建设、水城河综合治理一系列“大手笔”工程,使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平方米,市民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大提升。往日“黑黑”的六盘水,开始变绿、变美,这座典型的移民城市,赢得越来越多市民和外来人士首肯。

  外在形象转变的同时,六盘水更加注重对特色文化的凝炼和保护。深入挖掘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三线”文化,历史悠久的夜郎文化,独树一帜的工业文化,打造“名片式”地域文化。为繁荣文化事业,六盘水设“市政府文艺奖”、“市高端平台文艺创作奖”等常设性文艺奖项,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曾经只为经济“搭台唱戏”的文化由“配角”,一跃而为众人瞩目的“主角”。莽莽乌蒙、滚滚盘江开始绽放出不一样的文化魅力。

  “工业文化和三线文化给六盘水文化DNA注入的是开放包容的大气度,在修复自然生态的同时,修复人文生态,在打造投资创业硬环境的同时,打造消暑文化软环境,这样的理念一定会使这座城市的‘烟火’越来越少,认同越来越多。”贵州省社科院旅游文化专家李迎喜认为,在经济实力增强后,如何具备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实力和影响力,已成为城市软实力建设的最重要课题。

  26年前曾到过六盘水的著名作家叶辛说,因煤而立市的“三线文化”让六盘水有了一个显著的身份标签,这个标签强化了六盘水的资源优势,忽略了六盘水气候的唯一性、文化的外迁性和包容性等等。“中国凉都”对此作了很好的补充,凉都品牌丰富了城市内涵。今年,他在故地重游后,给六盘水写下一首诗:风雨声里到钟山,钟山盘水起雾岚。酷暑时节半分寒,凉都令人心自安。

  “晴赏明湖,闲游荷园。欣望‘白鹤’展翅,又见‘凤凰’振羽。感此怀,急勉励:高举旗帜,共建凉都,同心协力,富民强市。”

  这是诗人给六盘水的赞美,这是词人对六盘水的讴歌。这样的词赋只能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才能产生这样的诗词。

  今年凉都消夏文化节的主题是“开放融合、和谐发展、运动健康、宜居宜业”,以此为引擎,带动各类群众活动蓬勃开展:滇黔文艺汇演、川滇黔十市州合作与发展峰会、全省行草书法大赛、观赏石博览会、全国甲A篮球对抗赛、全国桥牌邀请赛、“凉都杯”全国业余围棋赛、高原马拉松邀请赛、花样滑翔伞邀请赛、户外运动大会……在六盘水,“凉都”除了是一个城区的符号,还是美好城市、美好生活的出发点。

  文化节期间举办的各种活动撬动和带动的还有很多:市民不仅热衷于看各类比赛,更陶醉于亲身体验和尝试,腰鼓秧歌、观石赏花、挥毫舞剑等休闲文化、广场文化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全民体育、全民文艺、全民文化,让工业城市六盘水焕发出新的活力。

  文化“品牌化”和品牌“文化化”,亦让这座昔日标注为“资源型”的城市,向综合实力型城市迈出了坚实一步,这是六盘水从“江南煤都”转身为“中国凉都”的一个良好开端和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吴晓琴【收藏】
上一篇:面试3道题 当场“听”分数
下一篇:晴隆工商查扣610部“三无”手机 呼吁消费者勿贪便宜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