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杨柳塘镇的苗族同胞在祈雨祭祀现场跳芦笙舞。磨桂宾 摄
新华网讯 3月10日,为期三天的施秉县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在杨柳塘镇隆重举行。来自四面八方的近万名苗族同胞参加了这一盛会。
杨柳塘地区的苗语称为“巴梭”,是由二十多个苗族寨子组成。每年古历二月的午日(两个午日取后午,三个午日取中午)都要举行隆重的芦笙会。活动期间,当地的苗族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汇集到巴梭中心地带屯上和老寨自然寨举行吹芦笙等活动。活动内容有祭祀祈雨、吹奏芦笙、跳芦笙舞、斗鸡、斗画眉、斗牛、赛马、篮球等传统民间节目。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刻道”就主要流传于巴梭地区,因此杨柳塘镇又被誉为“刻道”之乡。为传承和发展“刻道”文化,该镇于2010年开始把“刻道”文化展示融入到传统的巴梭二月芦笙会之中,使芦笙会更具魅力和影响力。“刻道”即“刻木”,汉译为《苗族开亲歌》。因其主要内容刻于一尺长的圆形竹木之上,歌师们持棒而歌,因而有此称谓。这根古老神秘的苗族歌棒,以其独特的符号,将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有一万多行歌词的《苗族开亲歌》记录其上。它是苗族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种古老的刻木记事符号。2006年6月,苗族“刻道”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