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校农结合”扶贫农产品直供点
座谈会上,贵州大学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主任张大林介绍了贵州大学开展“校农结合”工作亮点。2017年1月,贵州大学开启了“校农结合”助力脱贫攻坚工作新模式,并选取丹寨县做为校农结合工作的第一站。截止目前,贵州大学充分利用采购上的的规模优势、创新上的人才优势,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不断总结校农结合工作经验,在采购数量上做加法,在采购模式上做文章,努力打造贵州大学“校农结合”2.0升级版,总结出了校农结合“123”工作法(1个目标:校农满意;2个渠道:食堂+超市;3个保障:成立专班,健全机制;扶贫扶智,技术服务;定产定销,精准到户),通过“123”工作法,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对贫困户农产品的采购从开始时小步慢跑过渡到今天的稳步长跑,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绿色水果深得学生喜爱
据了解,截止目前,贵州大学采购贫困户总金额达1500余万元,扶贫农产品采购量占食堂农产品采购总体采购量的60%。覆盖了7个市州21个县42个乡村(包括14个极贫县和20个极贫乡镇),惠及贫困户2028户,贫困人口7480人,伙食物资基本实现扶贫采购全覆盖(含禽蛋、肉类、大米、水果、水产、菜籽油、干货、蔬菜〈蔬菜品种达20余种〉等品种),其中蔬菜扶贫采购占食堂蔬菜总采购量的100%,猪肉100%,禽蛋100%,白条鸡100%,大米100%、菜籽油100%、豆制品100%、水果100%等。
新鲜蔬菜已上架
通过“123“工作法,实施“走出去”实地调研(大塘镇、三宝乡、简嘎乡、石门乡、丹寨县、贞丰县等),“迎进来”对接产销信息(沿河县、长顺县、丹寨县、从江县、普定县等),为精准识别、精准对接提供了依据;实现了“救火队式”扶贫方式向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成效的“常态化”扶贫模式的转变;在“学校+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行模式的驱动下,贵州大学校农结合工作开展越来越顺畅,成效越来越显著,学校、师生和农户越越满意。
“因为这里的水果很新鲜,也比超市卖的便宜,还能为我省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在贵州大学尹晓莉老师看来,位于贵州大学食堂旁的“校农结合”扶贫农产品直供点为在校师生都提供了便利,不仅可以买到农户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水果,还能为贵州省精准扶贫出力,是一件双赢的事情。(记者陈飞宏)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