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了历代先民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传统村落的保护,对于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胡国珍将她的视角投向了传统村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乡愁如何不剩“愁”?胡国珍建议,设立传统村落国家级保护区,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
2000年,中国传统村落总数为363万个,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仅仅10年内减少90万个,平均每天消亡80至100个。这些消亡的村落中有多少是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为什么会消亡的这么快?
为此,胡国珍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多次赴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雷山县、锦屏县等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的县份进行实地调研。
经过多次调研,胡国珍得出了结论,如此巨量的村落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大批农民入城务工,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致使地处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已经出现了人去村空,从"空巢"到"弃巢"。二是城市较为优越的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倾心的选择,许多在城市长期务工的年轻一代,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失势在必然。三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撤村并点,直接导致村落消失急速消亡。
“历史文化要素是传统村落的灵魂,自然环境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既要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人文要素,又要保护传统村落的自然生态环境,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内在价值。”胡国珍认为,要切实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关键要树立当地村民、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强烈的保护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共同责任和光荣义务。同时,要探索科学的理念,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让具有传统历史文化特色的村落,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载体。
2012年,我国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先后公布了四批传统村落,共4157个,其中:贵州省546个,13.13%,而苗侗文化最集中的黔东南州,传统村落309个,占全国的7.43%,占全省的56.59%。
为此,胡国珍建议,在传统村落富集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设立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示范区,在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做好规划,进行差异化保护,分类开发,确保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探索完善传统村落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发展做好示范。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