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搭建互联互通人文之桥 东盟教育交流周成果综述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9-01 08:52:34  来源:贵州日报  

  金秋九月,收获的季节,近千名来自国内外的嘉宾聚首爽爽的贵阳,参与“第七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

  自2008年以来,在贵州,已成功举办了六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来自中国和东盟十国的教育官员、大学校长、专家学者以及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等新朋老友们一次次相聚,共商中国-东盟教育合作发展蓝图,推进中国-东盟教育务实合作。

  在过去6年里,交流周举办了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大学校长论坛、研讨会、教育展、青少年体育文化节、学生夏令营、美食文化节等48项内容丰富的活动,东盟国家的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区域国际组织与国内高校、各级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广泛参加,成效显著。

  时至今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开展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特色品牌,成为交流思想、分享智慧的互动平台,加强对话、增信释疑的友谊平台,务实合作、共同发展的开放平台,为推动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签署合作协议共促两地教育发展

  2008年首届交流周上,来自中国和东盟9个国家的共51所大学代表,表决通过了《贵阳声明》,同意扩展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奠定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的基础。

  自首届交流周以来,围绕《贵阳声明》,与会代表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以不同的思维和视角,就共同关心的议题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交流周使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教育合作步入“快车道”:

  国内外学校及单位共签订务实性合作协议(备忘录)近400份。

  借助交流周平台,我省高校加大了同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作为前三届交流周的承办者,贵州大学目前已与东盟十个国家60多所高校、教育机构和研究单位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

  高质量落实“双十万学生交流计划”

  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重要成果之一,“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2020年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左右)得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高度认同。

  在全球国际化、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学生交流和人员往来愈加频繁,资历互认和质量保障将为高质量地落实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交流计划”提供有力的支持。

  为落实交流周共识,中国近年来大幅提升对东盟国家奖学金名额,今后3年到5年,中国将向东盟国家提供1.5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截至2012年底,东盟在华留学生总数已突破6万人,而中国在东盟各类留学人员已超过11万人。在东盟国家共开设了26所孔子学院和14所孔子课堂;在中国几十所高校开设了东盟各国语言教学课程。以高端人才的交流和培养为重点,扩大留学生规模,正成为中国-东盟教育发展共同努力的方向。

  贵州成为不少东盟国家学生留学的首选地。自交流周举办以来,我省高校与东盟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双方互派学生到相关学校学习交流达800人次。

  贵州高校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

  我省连续六届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体现了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着力提升贵州高等教育国际视野、国际思维的积极愿望,并因此成为我省努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难得机遇。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这个平台,我省全面深化与东盟和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快速推动高校国际化进程,努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贵州大学与60余所东盟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合作项目,派出教师在东盟国家高水平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开展学术合作活动,同时还选派优秀教师到东盟国家任汉语教师;贵州财经大学与10多所东盟国家高校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合作涵盖了双方科研、管理、教学以及学生交流等多个方面,注重在讲授、学习、研究、服务和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加强师资队伍国际化,保证双语和全外文课程高质量地展开……

  省内其他高校的国际交流合作亦蓬勃展开,全省高校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和一系列务实举措,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交流与合作。

  在第六届交流周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一体化:资历互认与质量保障研讨会共识》,为今后未来双方在学分互认、学历互认方面展开深入研讨,实施中国-东盟教育政策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在师生交流互换方面取得成效外,省内高校还在高次的学术研究、科研项目方面开展合作。2013年,贵州大学东盟研究院成立,主要开展东盟农业经济与资源利用、东盟教育与社会发展、东盟旅游合作与遗产保护、东盟政治状况与跨境民族等方面的研究。

  据悉,今后我省将有针对性地拓展、引导、推进国有大型企业与东盟国家开展深度交流合作,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推动我国与东盟国家在金融合作、传统安全、铁路建设、通信设施、旅游合作、农特产品、矿产资源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中国-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为重要平台的区域教育交流合作,必将开创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与东盟教育发展的新篇章,为携手共建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人文之桥、实现地区和平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 本报记者王雨

责任编辑:田茂琪【收藏】
上一篇:记习水“8·11”特大暴雨洪灾中的三名基层共产党员
下一篇:贵州省教育系统新学年将要实现“八个心愿”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