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爱因斯坦计算出,光在真空中以每秒18.63万英里(合每秒29.98万公里)的速度传播,且速度恒定不变。
这个理论被认可了一个多世纪,但一项有争议的最新研究结果称,爱因斯坦其实弄错了,光速比我们认为的要慢。
这项研究是巴尔的摩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森开展的,他探究了为什么超新星SN1987A的光粒子抵达地球的时间比预期要晚4.7个小时。
这颗星球的衰竭是1987年从地球上观测到的,它迸发出大量中微子———不带电荷、参与弱相互作用的亚原子粒子。
据爱因斯坦称,这应当发生在可见光迸发的大约三个小时以前,从那时起,脉冲波应当就齐步前进,两者都以光速传播。
然而,可见光抵达地球的时间比中微子晚了大约7.7个小时,迟到4.7个小时。
美国马里兰大学物理学家弗兰森认为,这一延迟可能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真空极化”而减速。
在“真空极化”现象中,光子在瞬间分解为所谓“正电子”和电子,随后重新结合到一起。
当它们分裂时,量子力学在这对“虚拟”粒子间形成一种引力势。
弗兰森表示,这个过程可能会逐渐影响光子的速度,也就是说,在超过16.8万光年的途中,光子的传播也许被延迟了近5个小时。
假如这位物理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科学家们不得不重新计算各种东西,比如我们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其他星系中一些最遥远物体与地球间的距离。
弗兰森的论文已递交给英国《新物理学杂志》,目前正接受同行审查。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