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每周人物 赵华甫:传承东家文化的“土专家”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2-24 09:46:10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他是一位在农村小学呆了20多年的教书匠,他说:“作为东家的一个文化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发扬和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他被誉为研究畲族文化的“土专家”,他就是本周人物——赵华甫。


本周人物:赵华甫

  他是一位在农村小学呆了20多年的教书匠,他著的《走进阿孟东家人》一书20万字,2012年4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他撰写的《贵州畲族的社会文化》、《贵州畲族与沿海畲族之比较》等文章先后在《福建民族》杂志上发表;他撰写的《贵州畲族民居对联》、《六堡畲拳》等文章在省内发表后,得到专家们的好评。他被誉为研究畲族文化的“土专家”,他就是本周人物——赵华甫,现任麻江县隆昌中心小学副校长。

  东家人(上世纪90年代被认定为畲族)的语言只有语音没有文字,所以东家文化都是靠一代代口口相传,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文化在一点点流失。“东家歌、粑槽舞……如果再没有人去搜集整理,等到那些老人家都过世了,东家人特有的文化就消失了”,每当谈到东家文化,赵华甫古铜色的圆脸上总会挂着一丝忧虑。

  矢志不渝 小舞台有大文章

  上世纪80年代末,高考落榜的赵华甫因家贫无钱补习,就去了凯里城拉板车。他读书的那个年代,正赶上文学热潮,无数中学都办起了这个诗社、那个诗报,在学校里他也是这方面的积极分子,虽然无缘大学殿堂,但他硬是凭着那么一股子倔劲,一边拉板车一边啃完了大学四年文学专业课程。有一次帮人搬家,有好心人看到他板车上有大学课本,知道他的情况后还送了他几本书,至今仍珍藏在他的书房里。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他的处女作终于在《贵州民族报》上发表。

  天随人愿,1989年为了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女童入学问题,麻江县政府在杏山镇六堡村开办了畲族女子学校,从那时起就让畲族女童免费上小学。那个时候的农村,高中生并不多,能够发表些作品的更是凤毛麟角,赵华甫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文化人”。后经人介绍,他被聘为代课教师,工资虽少,但远离了他拉板车的生活,而且这份工作与他钟爱的文学创作似乎搭了点界,且多了几分闲情。办学之初,受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畲族女童入学率仅为23%。东家人有个特点,就是热情好客而且一根筋,只要他认为对的事,他就会跟你争到底,只要他喜欢做的事,照准一个猛子扎到底,不管下面有没有石头,赵华甫就是这种典型的东家汉子。自己虽然只是代课教师,但他觉得为家乡女童争取更多的入学机会自己责无旁贷。为了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他白天上课,晚上走村串户作动员工作,用自己东家人的身份与族人拉家常,苦口婆心地拿自己艰难的求学经历来现身说法,一次做不通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渐渐地,主动送女儿上学的家长多了起来。刚入学的畲族女童只会讲畲语,听不懂汉语,于是他主动请缨在低年级开设畲汉“双语言”辅助教学班,自己既当教师,又当学生的翻译官。由于成绩突出,他从一名代课教师转正并干到了校长,且入党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传统的畲族妇女心灵手巧、能歌善舞,为了让女孩们学会民族传统的歌舞和手艺,也为了增强女子学校的吸引力,他请本族的歌师舞者到学校为女童们传授东家歌、粑槽舞、芦笙舞,又请那些心灵手巧的畲族妇女到学校教女童学习传统刺绣、腊染,学校因此人气渐旺,不到两个学期女童入学率便攀升到100%。六堡女子学校因此声名鹊起,吸引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和民族学校负责人多次到六堡女子学校来参观考察学习。不知不觉中,他把本族文化引进了校园,畲族女孩和畲族文化两朵花同时在小小的校园悄悄绽放。

责任编辑:凌忠云【收藏】
上一篇:每周人物 王炳益: “货郎电工”14年的群众路线之旅
下一篇:每周人物 吴祖兰:16年,母亲背儿上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