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每周人物 > 正文

每周人物 王炳益: “货郎电工”14年的群众路线之旅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2-17 09:17:24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14年来,在贵州省最边远偏僻的月亮山地区钻山林、攀悬崖、趟河水,经过蛇熊出没之地,为月亮山区老百姓抄表护电、捎信带物,他,被乡民们亲切地称为“货郎电工”,他的名字,和这里的大山一样,深深地烙印在老百姓的心中。他就是本周人物——王炳益。


本周人物王炳益

  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人,14年来,在贵州省最边远偏僻的月亮山地区钻山林、攀悬崖、趟河水,经过蛇熊出没之地,为月亮山区老百姓抄表护电、捎信带物,他,被乡民们亲切地称为“货郎电工”,他的名字,和这里的大山一样,深深地烙印在老百姓的心中;他的事迹,和这里遍地的山花一样,在当地干部群众口中传颂。他就是本周人物——榕江供电局兴华供电所抢修班班长、中国共产党员王炳益。

  走上护电之路缘于兄长

  为何成为一名电工,王炳益说起自己的故事。2000年从榕江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后,王炳益利用学到的技术,赶场天摆摊修电器,一天能赚几百块钱。后来王炳益的哥哥王炳章在兴华乡供电所看到招电工,哥哥说这是一份固定职业,让弟弟报了名。有了电器修理的基础,王炳益很快成为一名电力工人。当供电所的老同志带着王炳益,沿着兴华至水尾的线路沿线查看时,王炳益才真正体验到月亮山地区流传的“上山入云端,下山至河边,两山能对话,相见要半天”顺口溜的真正含义。穿行在深山老林里,几个小时没遇见一个人,几十公里才有一个村寨,一天下来,又累又饿,脚板磨得全是血泡。这样走了五天才回到兴华乡供电所,王炳益脸晒黑,脚长泡,回到家的王炳益真想痛哭一场,而且一个月工资才60元。哥哥及父母极力劝说,“这是份很好的固定工作,再苦再累也得干!”回到家第二天,王炳益又被家人“逼着”去上班。就这样,王炳益与“电”结下了不解之缘。14年来,王炳益克服重重困难,由一名群众成长为共产党员,由一名普通的电工成了兴华供电所抢修班班长。

  抄表抄来了个“爹”

  2009年,王炳益到兴华乡摆桥村冷老格家抄表,发现78岁的孤寡老人冷老格住在简陋的小木屋,家里没有件像样的家具,女儿远嫁他乡,老人生活十分困难,因患感冒,冷老格已经几天未出门,连生火的柴都没有,王炳益把随身带的几盒感冒药送给老人,并上山为老人砍来柴火生火。六年来,王炳益一直帮老人交电费,不时还买些新鲜水果、猪肉送给老人,认下了这位穷干爹。

  王炳益关爱干爹一事被乡亲们传为佳话,大家也常托王炳益帮带些东西进到山里。

  艰难的月亮山之行

  “炳益,麻烦你给我带瓶感冒药来啊!”

  “炳益啊,我是姑街的王克群,你帮我带瓶机油来,我的油锯需要用!”2014年12月31日,王炳益的电话不断响起,电话那头,村民打来电话。

  每个月月末或月初,王炳益出发前,就会接到这样一堆电话。

  因为月亮山太大,出来一趟不容易,山里人会托王炳益帮买些盐巴、味精、洗衣粉之类的东西。

  王炳益所负责的线路,是从兴华乡到水尾乡上下午村,步行至少需要8个小时,一个来回100余公里,至少需要三、四天,有时要一个星期。

  2014年元旦节,笔者有幸和王炳益走了一小段“长征路”,却真切体验到王炳益的艰辛。早上7点,在兴华乡供电所,王炳益收拾好工具箱,把需要带给老百姓的物品整理好,骑着摩托车往月亮山区一路进发。上下午村刚通了村级公路,王炳益可以选择骑摩托车入村,但必须绕行定威经水尾再到上下午村,路程增加5倍,骑车也需要近5小时。如果不是带很多东西,他仍然选择徒步穿行。

  我和工作组的同志乘坐的越野车在通乡油路上还算跑的欢,一进入从水尾村至上下午村的通村公路,车速变得慢下来,石头路凹凸不平,听到石头咳咳地刮着车底盘,公路外砍就悬崖峭壁,深不见底,我不敢朝车窗两边看,大家的心绷得紧紧的,组织部的同志额头上冒着汗珠,小心地驾驶着汽车艰难前行。

  中午12点,我们终于来到水尾乡上下午村上下午组,在一户人家前,王炳益敲了敲门,一名水族妇女没精打采地打开门,仿佛一阵风就会把她吹倒。看到王炳益,水族妇女就像遇见了救星,脸上愁云舒展开来,王炳益从工具包里掏出一瓶重感灵递过去,并用水语向这名水族妇女交代药物的用法用量。原来这名妇女名叫潘敏,因两天前感冒,托王炳益带来了感冒药。左邻右舍的邻居听到王炳益的声音,都邀王炳益到家里吃饭。“我已经吃过了。”王炳益担心老乡们叫他喝酒完不成任务。

  为此,进了村寨,王炳益匆匆抄表,生怕被乡亲们发现。村民们一遇见他,就逮住往家里拽,拿出自家酿的米酒热情招待,所以他经常“偷偷摸摸”抄表。最终王炳益还是被热情的老乡邀到家里,匆匆吃完饭。王炳益打算先把最远的姑细、姑街两个寨子的抄表护电任务完成,返回来完成近一点的村寨。我们驱车到姑细组,王炳益抄完表,并为韦章永换掉老化电线。要去的下一个组是姑街,姑街距离姑细有10多公里,不通公路,看看时间,已是下午4点过钟。我们紧跟着王炳益步行。因担心路途饥渴,我在摄影包里装上水果和饼干。大家走在密林小路上,开始还有心思欣赏着路边美景,有说有笑。小路折来拐去,进山冲,过山梁,钻山谷,我们都累得气喘吁吁,我不得不恳求大家把水果和干粮都吃掉,以减轻负重。路变得越来越陡,越来越窄,看着巴掌大的小路延伸在密林里,望不到尽头,我的脚已是又酸又胀,真想原地休息。王炳益催着我们加紧脚步,天黑前到不了村寨,就得住“牛棚宾馆”。大家都不说话,只顾赶路。

  太阳西下,小路变得暗淡下来,脚踩落叶的沙沙声在林间回响。王炳益说他曾在这一带遇见过黑熊,尽管很累,可谁都不敢停下来休息,只是努力地漫无目标地跟着走。王炳益把铃铛挂起来,“叮铃铃叮铃铃”的铃声响起,大家才体会到王炳益经常带着铃铛的好处。在太阳亲吻西山之时,我们终于到达姑街组,王炳益把两瓶机油交到王克群家里。并小跑着到各家各户去抄表。姑细组的人家户不多,抄完表,天已经黑下来,我们得赶回姑细去,王炳益好完成第二天的工作任务。于是,我们打开手电筒往回走,直到晚上近9点,我们才返回到姑细。我的脚磨得全是血泡,那一晚,我睡得很沉。我们走过的只是王炳益“长征路”的一小段,10多年来,王炳益每月至少两次用双脚丈量着月亮山,可想而知其艰辛程度。

  护电送货乡情难割舍

  在进入供电所工作之初,因为工作艰苦,工资低,王炳益曾有想当“逃兵”的想法。随着护电送货次数增多,王炳益与当地水苗的感情日渐深厚,经常义务为百姓修理电器,换换电线,还把山外的科技信息、致富信息等传递到了山里,乡亲们也经常把山里产的香菇、木耳之类东西的往王炳益的袋子里塞。王炳益成为山区老百姓不可或缺的一员。

  “假如让你换一份工作,你最想干什么?”有人曾问王炳益,我还是当电力工人,为月亮山的老百姓护电。王炳益想了想就这样说,虽然这段路程很长,走起来也很辛苦,但能给乡亲们带来光明。有人说月亮山区群众的工作难做,但多年来我与这里的乡亲结交,用心为他们做事,老百姓们舍不得我,我也舍不得他们。我作为月亮山区的孩子,要是我不来这辛苦,就没人来完成这份责任。的确,供电所曾想调王炳益的岗位,换几批人来熟悉线路,跟着王炳益走过一次就再也不敢来了 。“这条线路除了王炳益,没人能吃下这份苦。”兴华供电所所长蒋寿松说。

  14年的群众路线之旅

  14载春秋,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月亮山上的树枝从枝头吐新芽,到枯树飘落叶,王炳益的抄表巡线护电之路依旧从兴华乡到水尾乡,分管着月亮山区两个乡4个村19个自然寨,地图上原本22公里的主线路,实际翻山涉水要走50多公里,趟过109道河水。工作14年,行走了6万多公里,相当于5个长征。

  在抄表路上,王炳益要负责沿途电力线路的巡视,少数民族村寨老百姓不懂电,家里出现故障都会等他在抄表的时候帮忙处理。如果路途遇到线路需要消缺、通道需要清理,或是老百姓家有用电故障,就会耽误正常赶路时间,天一黑,王炳益就得就近找一个“牛棚宾馆”住下。

  老乡们知道王炳益经常要在牛棚里面过夜,就特意准备一些柴米油盐,王炳益住下来生火做饭,第二天就会放十元二十元钱在稻草底下。没有约定,也没有要求,然而王炳益和山上的父老乡亲已经坚持了10多年。

  14年来,王炳益这名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为百姓传递信息,传递知识,传递着一份份正能量,为呵护月亮山区5000多水、苗同胞的光明默默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群众路线。10多年来,王炳益对路边的一草一木皆有感情;10多年来,王炳益已与月亮山上的父老相亲们结下了深情厚谊。王炳益正如一枚褶褶生辉的党徽,将党的光芒照亮月亮山。(杨文舒)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每周人物 毛世林:“情歌校长”的乡村教育梦
下一篇:每周人物 赵华甫:传承东家文化的“土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