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囧途”路上求解“民生方程”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4-09-28 11:58:13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本网讯 近日,丹寨县委书记侯美传“微服私访”,一口气走了并村后的91个村167个自然寨。

  走访,谈心,吃住在农家。收获了一路风景,也留下一串串的耐人寻味。

  老村民不认识新村干

  丹寨原有167个村,按照布局调整规划,合并为91个村。

  一大早,侯美传来到乌寿。乌寿原先是兴仁镇的一个行政村,现并到排佐村,成为排佐村的一个自然寨。

  在村民王有福的家里,欢笑声一片。王有福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出嫁,小儿子19岁,在外打工一年多;夫妻俩在家种韭菜1亩多、茶叶10多亩,全家收入还可以。如今,又和老村长着手培植灵芝,并打算加入浙丹食用菌公司合作社,将市场风险降到最低。

  乌寿,一个美丽的地方。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干净净,90多户人家中在县城买房子就有20来户。据老支书介绍,如今在外务工者87人,约占劳动力的一半,余下的在家发展种养殖,现有勾腾、黑毛香猪等产业,干瘪的钱袋子渐渐鼓了起来。

  当问到有何期盼和要求,围坐在侯美传周围的村民三言两语说开了。期间,有向书记“告状”的声音:并村两个多月了,并村后的支书是谁、村长是谁大家都不知道,也不晓得支书、村长长啥模样。听到此,侯美传沉默不语,脸上骤然睛转阴。

  请学生帮忙清理垃圾

  一路走来,看到群众生活一天天在变、发展产业的信心十足,侯美传兴致很高。

  可到了卓佐村,他就高兴不起来。

  先到羊排自然寨,迎接客人的是一路的垃圾、粪便。接连走了几家农户,脏的不成样子。来到卓佐大寨,侯美传在一栋破旧的瓦房前站立良久,心想如何来帮一帮这家农户改变一下面貌。灶房里的女主人正在烤酒,侯美传与她一边攀谈一边提议到楼上看看。顺着狭窄的楼梯爬上二楼,侯美传倒吸一口凉气:饭桌、凳子、地面狼藉一片,吃剩的饭菜无人收拾,锅碗筷横七竖八。不说难以入座,就是站也找不到一块干净的地方。

  接连走了几户贫困户,卫生状况均大同小异。

  当天下午,侯美传召集40多个村民座谈,想借机会说说卫生环境与生活质量提高的关系。但接下来的一幕,让侯美传哭笑不得——

  驻村干部“壮胆”向书记汇报一件事:虽然侯美传事前不打招呼,但还是有“小道消息”传到了桌佐村。为迎接县委书记的到来,村两委领导动员群众打扫街道卫生。可是全村没有一户买账,没有一人参与扫地。无奈之下,只好向学校求救,校长急忙组织全校师生“搞社会实践”。一天的卫生清理下来,运倒的垃圾可能有两三吨之多。

  “穿着潜水衣再上厕所”

  侯美传所到之处,都特别关心农村孩子上学的事。

  王永兰、王永芝姐妹俩,父亲病故后不久母亲离家出走,她们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去年,爷爷去世,留下姐妹俩和80岁的老奶奶。如今,姐姐王永兰在扬武中学上学,妹妹王永芝在新华小学上学。

  侯美传现场协调,责成相关部门一周内将姐妹俩送进福利院,除了吃住全包,每个月给予100元的补助。侯美传表示,对姐妹俩的帮助,一直到大学毕业,所有的费用由政府买单;如果上不了大学,则资助到长大成人能自食其力。

  丹寨2010年以来,实行集中办学,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并让农村的孩子拥有和城里孩子一样晴朗的天空。但也面临新困惑:不少村寨因路途遥远,幼儿享受不到快乐的阳光。在竹留村,村民反映31名幼儿没地方上学,只好陪父母到田间地头玩泥巴。听到这消息,侯美传萌生一个想法,提议教育、卫生等部门和乡镇作一个调研,看能不能尝试:聘请本村寨的大中专毕业生,利用闲置的教学点举办幼儿班;如果可行,全县范围内凡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借鉴推广。

  对孩子们“吃”的问题,侯美传更是放在心上。2011年以来,全县中小学生均享受免费“营养午餐”,饭菜丰盛可口。时间长了,许多孩子口味腻了,调皮地说还是爸爸妈妈在家种的菜好吃。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侯美传一不做二不休当了一回“红娘”,为兴仁小学和新华小学2000多名学生牵线,与桌佐村群众签蔬菜订单,每天定时定量供应,既让孩子们吃上农家肥培植的蔬菜,又为群众发展产业找到便捷的市场。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便大煞风景了。下午4点左右,在新华小学教室与干部群众热火朝天座谈的侯美传上了一趟厕所。回来,“风趣”地说:建议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件潜水衣,这样,孩子们上完厕所还可以在粪池里游泳。

  原来,学校厕所的粪便已经满池,快溢出来了。因没有地方排放,学校多次向村里及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因涉及占用农户田地,协调困难,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

  “囧途”考量“群众路线”智慧

  苗族村寨,农家屋。小小的长木凳上,侯美传和村民并排坐在一起,群众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侯美传乐呵呵地和群众拉家常,也将一路遭遇的“囧闻”说与大家“分享”。

  走访、座谈、调度,问题一件件在现场得到落实和解决。

  老村民不认识新村干,“理由”是刚并村,时间来不及。各自然寨和村民组公布驻村干部、村九大组织名单和联系方式,主动上门“攀亲戚”。

  请学生帮忙清理垃圾,道出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弱化和人心的涣散。闭门反思,开门整改,党员及领导干部把责任扛在肩上,处处作示范、带好头。

  “穿着潜水衣上厕所”,凸显对教育的漠视,对孩子成长的不关心。现场调度,相关部门和镇政府坐镇村里:7日内完成土地协调,15日内布好水管,30日内改好厕投入使用。

  批评了干部,侯美传接着用个别“怪象”教育群众:诸如,安了路灯,不愿意交电费;接通了自来水,管子破了没人理睬;水泥拉来修路,没有下车费不肯搬运……结果,村庄依旧漆黑,进家的水再次断流,坑洼的路依旧泥泞。

  群众是主人,理应管好自家事;群众是亲人,干部不能当旁观者。侯美传一口气走了并村后的91个村167个自然寨之后,最后落脚兴仁中学,借用书声朗朗的校园召开上任以来最大规模的农业农村工作会。用一路捡来的“囧途”故事说简单的道理,让会议落幕之后依然熠熠生辉,久久激荡人的灵魂。

  丹寨,当前要做的事有三:精准扶贫、小康台账、“五户联保”。

  做好每一件事,都离不开群众。“与群众打交道,要心贴心,”这是求解民生方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路径。(陈焕春)

责任编辑:苏慕凉【收藏】
上一篇:丹寨:一抹绿 一团红 田间地头解民忧(组图)
下一篇:丹寨:下猛药整治“四风”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