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为民踏上“大黔途”
——2013年贵州省第二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侧记(三)
一
7月14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带队的观摩会第一组行走在六盘水、安顺,两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齐头并进、互促共赢的发展场景令人耳目一新。
观摩代表一行所见:六盘水百车河城乡统筹特色小城镇从一个矿山村落到风情小镇的华丽转身,中航贵飞公司产业园、中铝国际装备制造中试基地问鼎高精尖技术产业、弄潮世界产业前沿。
观摩代表一行所闻:黔中产业孵化园浩洋骄子车业有限公司“立足贵州、面向西南、辐射东盟”的宏图,国际佳缘·燕安城市综合体好旺佳房地产开发公司打造安顺最大超市、首家五星级酒店,“要更加出彩、回馈社会”的愿景。
观摩代表一行所感:从当地主官、企业老板,到建筑工地上的工人、进厂务工的农民,家乡变美、变富、变强的紧迫感和自信心跃然而出。
“没想到以旅游业闻名的安顺,特色轻工业也发展得如此之好。”在镇宁特色轻工业产业园,两个招商引资项目让代表们耳目一新。
贵州汇景纸业有限公司年产50万件婴儿纸尿布和年产12000吨生活用纸项目已经投产,成为我省最大的集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生活用纸制造生产企业。贵州顺立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700万米高档化纤仿真丝面料生产项目,填补了我省高档化纤面料纺织生产的空白。
花园式工厂充满现代气息,明亮整洁的厂房、井然有序的流水线、着装整齐的工人,两个企业带给代表们的不仅是美感,更是启发:“这种高就业、无污染、现代化的企业要多引进。”
安顺市委常委、镇宁自治县委书记陈洪宛这样看待镇宁特色轻工业“无中生有”的突破:“引进一个企业就引进一个高端管理团队,引进一个企业就是回流和吸纳一批产业工人,这是产业转型升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好路子。”
一技傍身,顺立达纺织女工向琴琴每个月可以拿到近4000元工资,比当地平均工资水平高出一大截。羞涩中透着骄傲的她说:“因为我们是技术工人。”从江苏回到家乡,她和十几位姐妹凭借打工期间学到的先进纺织技术,工作得心应手。
返乡民工、当地农民从田间走向车间,从乡村走进城市,变成产业工人、城市居民,这样的故事在安顺到处上演。
以生猪养殖、花卉苗木为园区主导产业的普定循环农业示范园,计划到2015年实现特色循环农业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7%。
摒弃传统农业只在“一产”做文章,用工业思维发展农业,推动三次产业联动,打造上中下游一体、产供销加互促的完整产业链,全新的发展思路在普定循环农业示范园萌芽。
以企业为“主体”,该园区目前引进种植、养殖、加工等企业38家,汇聚发展动力。以农民作为“主力”,将土地流转给园区的村民进入园区,成为企业工人。以市场为“主线”,园区以市场定方向,不折不扣的进行市场化运作。
“今年10月保鲜花卉生产厂投产,紧接着要建设花卉工艺品生产厂。”普定民天农贸公司总经理张华勇的规划是,以花卉加工为中轴,对内建立农民合作社搞种植,对外培养营销队伍拓市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
安顺一家企业直接把发展理念写在了墙上:工作是要“做好”,而不是“做了”。一位代表感言,安顺市在我省建设发展热潮中,动真格,下功夫,出成效,使“三化同步”惠及千家万户。
二
7月14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带队的观摩会第二组进入毕节市。经历前两天15个点的密集造访,代表们关注的焦点更加深入。
每到一地,规模项目产生的利税、解决就业人口的数量吸引代表关注。
车行七星关经济开发区,标准厂房外墙上的大标语映入眼帘:1000万平方米开发面积,50万人就业,1000亿元产值。
一组组详细的数据被观摩代表津津乐道:
毕节添钰动力项目全面建成后将解决10000人就业,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金沙台金生态观光农业科技园建成后将解决3000人就业,带动10万群众增收致富。
金沙经济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现已入驻投产18家企业,解决就业5000多人,全面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35亿元。
贵州新大欣教学一体机项目建成后将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6700万元,解决就业1400人。
中安永恒煤矿安防设备生产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6亿元,创造税收1000万元,解决就业200人。
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一张张当地群众满意的笑脸。
能在家门口上班,这让32岁的毕节近郊人郭春很满意,今年2月落户于毕节七星关经济开发区的中安永恒煤矿安防设备厂建成,他就和妻子双双来到这里上班,之前他在上海做了14年车工。他说,在这里能拿到3500元工资,厂里还包吃住,相当于上海6000元左右的收入水平。更让他倍感幸福的是,每个周末只需坐40分钟车,他就可以回家看望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和年迈的父母。
在金沙台金生态观光农业科技园争奇斗艳的花卉中,48岁的大姐吴春婵正在劳作,她在把自家的2亩土地流转给园区后,又应聘成为园区的一位工人。流转土地的收入加上工资,平均每月有近3000元的稳定收入。她笑着说:“比自家种地好多了。”
同样满意的笑容还出现在了18岁的段金花脸上,今年刚上职业高中的她被分到电子厂实习,边学习边生产,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工资,她自豪地说,她们班35个同学都在园区上班,现在出门打工的表姐们很羡慕她,都想回家乡和她一起上班。
体面而有尊严地劳动在这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台一集团董事长张国祯说:“我们的园区通道全部是水泥的,没有泥巴,就是要做到让农民们打着领带穿着高跟鞋也能进来工作。”
一路下来,如何让农民们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代表热议的话题。
贵州每年新增60万劳动力人口,随着东部产业转移,这几年还有40万-60万劳动力回流。这成为贵州外出招商中颇具吸引力的人口红利,但如何解决他们的就业,让他们成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正成为各地主官探索的课题。
纳雍县委书记郭华说,纳雍有10万人在外打工,今年回流的不在少数,为了促进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近年纳雍一方面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大力招商,通过大项目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就业培训,每年大约有3000人通过培训走上就业岗位。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