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于14日从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获悉,贵州省计划分三个阶段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其时间将持续至2016年10月。
可移动文物指馆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即历史上各时代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代表性实物等,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可分为国家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单位为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或民间收藏等。
中国西部省份贵州曾出现过盛极一时的夜郎文化,还有着苗、侗、彝、水等众多古老的少数民族文化……但由于贵州省文物数量多,范围广,造成大量文物流失破坏。目前,贵州已加强对文物保护,重点国保文物单位增至71处;海龙囤获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已进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程序;百村保护计划、以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为代表的非物质文物遗产保护更有可喜收获。
为加强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贵州省人民政府近日下发《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贵州省政府将建立由分管副省长负责的贵州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机制,对贵州省行政区域内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各类国有单位所收藏保管的国有可移动文物进行普查。
谈及本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保护专家指出,此举有利于摸清可移动文物家底,有利于扩大文物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保障文物安全;有利于整合利用文物资源,促进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效发挥文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据了解,本次分前期培训、试点,中期调查、认定,后期整理、公布成果三个阶段,其时间持续至2016年10月。(记者 张伟)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