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855-8222000
2009年,何稼霖带着爱人来到了剑河,来到了南寨乡柳寨村的江面上,建起了200口养鱼网箱。当年捞鱼时,吸引了附近数百群众,当群众看见每个网箱有上千斤的鱼在跳跃时,群众纷纷也跟着学习建起了养鱼的网箱。仅南寨乡,当年就有20多户农民群众在何稼霖的帮助下开展了网箱渔业养殖。
为了帮助当地农民群众尽快掌握养殖技术,何稼霖还请了一些当地青年在他的网箱渔场打工,让他们在打工中学习网箱水产养殖技术,学到技术后就自己回家发展网箱养殖。何稼霖的养殖基地,工人换了一茬又一茬,有一名叫郑军的小伙子在何稼霖的养殖基地干了3年,于是就在当地建了8个网箱。
当地村民张昌平在何稼霖的帮助下,三年建起了106口网箱,不但解决了水库淹没失地问题,实现了产业转移,还走上了富裕路。
2010年春,这里的鱼苗发生了病害,当地养殖户找到何稼霖,他二话没说,跟着来人就去查看鱼病发生情况,指导养殖户如何治疗。那段时间何稼霖早出晚归,别人的鱼病得到了控制,自己的鱼苗却死了许多,妻子埋怨他,何稼霖却笑嘻嘻地说:“我有技术,损失会挽回来的。”
那年春天出现鱼苗病害后,何稼霖想,要减少群众的损失,一定要向群众传授鱼苗病害防治、饲料加工和贮存知识。于是,何稼霖开始向养殖户培训有关知识,三年来他每年都要培训五六次,现已培训上千人次,这些培训,都是无偿的。在南寨乡,许多养殖户的鱼苗都是由何稼霖帮助联系和提供,何稼霖没有向他们收过一分钱劳务费。
当地老百姓谈到何稼霖,都喜欢叫他“何老哥”,说他是个热心肠,好帮助人,好像帮助人是他生活必需的一部分。
何稼霖说:一花不是春,独树不成林。钱是赚不完的,只有规模扩大了,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竞争力。我说的竞争,是我们三板溪的网箱鱼与其他地方的网箱鱼的竞争。三板溪的水质好,我们形成合力,可以占领重庆市场,可以占领成都市场,我们还可以占领上海市场和广州市场,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的力量,这个目标就永远达不到。
何稼霖有一个梦想,他想剑河县的网箱养鱼户都达到他的水平,如果按照他的技术水平,按照2至3万箱计算,每年可达到5亿元利润,效益相当可观。要实现这个梦想,就要加大技术培训,他很愿意向网箱养殖户传授技术。他希望人人都达到他的技术水平,这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的梦想。
何稼霖还说,我赚了钱,只是对我拼搏的回报,只有和我一起搞养殖的农民群众在我的帮助下都赚了钱,才是我人生的成功。(剑河南寨乡党政办公室)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