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打造美丽小康产业——丹寨“一村一品”铺开乡村致富路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3-11-25 17:19:51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打造美丽小康产业

——丹寨“一村一品”铺开乡村致富路

  初冬,走进丹寨县乡间田园,特色生态农业、民族手工业、民族文化旅游业携手登场,用小康定调,以生态着色,一幅幅动人的立体画卷相互交织,成为小康路上美丽的风景。

  生态农业扮靓乡村

  在丹寨绿海蓝星高效农业产业园,昔日乱草丛生的低山缓丘,穿上蓝莓、蔬菜、花卉编织的绚丽外衣,园内村庄如缀在绿海中的饰品,构建出一幅静谧美丽的画卷。最偏远的排调镇党干村,连绵的牛角山山头种上茶叶,宛如“绿元宝”,一个贴着一个排向天际。云雾缭绕间,碧绿的茶海映满眼帘。兴仁排佐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15头黑毛母猪“住进”干净整洁的“猪宾馆”。

  诸如此类的新“景观”,在丹寨的乡村随处可见。

  大力推进观光生态农业,是丹寨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定位。目前全县茶叶和蔬菜种植面积均超过10万亩,硒锌米3.15万亩,黑毛猪存栏9.2万头,出栏12.3万头。茶叶、黑毛猪、西瓜等农业特色村如雨后春笋般拔节,亮点频闪。

  牛角山茶叶协会会长龙明彪告诉记者:茶园不仅成为农民收入主要渠道,也成为大山最壮美的景观,吸引省内外摄影爱好者争相前来。

  丹寨县从生态农业培养农产品加工业,用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实现山地农业里有工业、服务业的思路和措施,让乡村农业由零散向规模汇集,扮靓了美丽乡村。

  手工业产品炫亮乡村

  拿着绷紧绸布的竹圈,紧紧地、密密地一针一线,绣出绿叶、粉花、飞鸟、蝴蝶……这是王家村刺绣合作社绣楼里村民王阿普和村中妇女们绣花的场景。社员王阿普带着身患疾病不能干重活的丈夫王鹏,加入合作社,一月刺绣收入3000多元。

  丹寨县着力打造“一户一业”、“一村一品”、“一镇(乡)一特”的产业格局,今年以来已成立民族手工产业合作社17个。除卡拉村鸟笼、石桥村造纸外,目前王家村刺绣、排倒村、排莫蜡染、白元村铁器、羊甲村银饰、送陇村织布等民族手工产业走上丹寨乡村产业的舞台。

  非遗文化传承人杨芳成立的“丹寨县扬武镇蜡染合作社”,长期聘用50多名家庭贫困妇女从事蜡染产品加工,每人月收入2500元以上;白元村铁农具打制让长期靠挖煤收入的村民从地下转到地上,目前全村从事铁农具打制有17户,月户均收入5000元左右。

  银饰、刺绣、蜡染、古纸、鸟笼,五彩斑斓走向市场,成为丹寨县农民致富最炫丽的风景。

  文化旅游舞美乡村

  丹寨的很多村寨,都蕴藏着民族的历史记忆。石桥村的古法造纸,排倒村、排莫村的苗族蜡染,麻鸟村的锦鸡文化,以及南皋一带的铜鼓文化、龙泉扬武一带的芒筒芦笙文化,绝大多数村寨的蚩尤文化和贾文化等,使各村寨文化各具特色。

  “一笼一笼地蒸出城市、乡村,与田园、山水和谐相处。”丹寨县按照省领导提出的指示,面对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将县城作为4A级景区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石桥旅游景区和蚩尤文化产业园,并列入全省“5个100工程”项目。“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中,该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通过“十大小康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卡拉、排佐、王家村等14个文化旅游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作者: 潘大副 袁天志)

责任编辑:陈合敏【收藏】
上一篇:祭尤圣地-2013年丹寨县扬武镇杨颂村苗族祭尤节成功举办
下一篇:丹寨:兴仁“百强”特色小城镇 稳步发展快步走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