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旅游 > 旅游 > 正文

施秉县举行第三届苗族“刻道”文化节(图)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3-12 14:05:45  来源:黔东南信息港  

 

施秉县举行第三届苗族“刻道”文化节(图)

施秉县举行第三届苗族“刻道”文化节(图)

施秉县举行第三届苗族“刻道”文化节(图)

  3月11日,施秉县杨柳塘镇举办苗族巴梭芦笙会暨第三届“刻道”文化节。记者从活动组委会获悉,该节日活动为期4天,节日期间将举行芦笙舞、板凳舞、唱苗歌等活动。

  据了解,苗族“刻道”,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歌词,主要流传于杨柳塘镇一带。2006年刻道文化成功申报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鸿)

  新闻链接:苗族“刻道”

  苗族“刻道”即“刻木”,汉语译为《苗族开亲歌》,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施秉县杨柳塘镇巴梭地区。“刻道”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苗族群体中,至今惟一保留的刻木记事符号。它是迄今为止苗族最早的记事实物和该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同时也是苗族古歌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流传最广的酒歌,有一万多行的歌词。它是苗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间吸收了其他民族优秀的民歌精华,形成了苗族诗歌独具的特色和风格。古歌对环境的描写,对人物语言、行动、心理和性格的刻画,绘声绘色、栩栩如生。

  “刻道”是一部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苗族婚姻叙事长诗,更是一部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苗族古籍,它不仅取得了很高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苗族的起源和迁徙、图腾崇拜、数学知识、语言学等方面研究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刻道”原作为记事棒,后来演变成叙事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它以符号代替文字,用脚步穿越历史。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非遗”贵州侗族大歌唱响北京时尚酒吧(图)
下一篇:探秘:多彩贵州大地的长寿现象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