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医生带着记者来到细菌室,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器具:用来取样的拭子(取样管)和培养细菌的培养皿。孙医生的第一个实验对象是耳塞式的耳机,一个耳机消毒处理,另一个保持原样。随后,她在两只拭子中注入5毫升浓度为0.9%的无菌生理盐水。用拭子里的棉签对两只耳机进行涂抹后,孙医生把这两只棉签放进了拭子里,拿到振荡器上进行半分钟的振荡。“目的是让棉签上的细菌能够均匀混合在生理盐水中。”经过振荡后,记者看到孙医生从这两只拭子中各取0.5毫升的溶液,将其滴在红色的培养基上。“之所以呈现出红色,是因为里面含有血液的成分。”孙医生介绍说。
对于另一副入耳式耳机,孙医生对其中一只耳机的表面进行了取样处理。随后,记者戴好了另一只耳机开始进行试验。在听了1个小时的音乐后,记者拿着耳机又跟着孙医生来到了细菌室。对两只耳机分别进行取样后,孙医生把这5只接种好的培养皿放进了孵化箱进行细菌培养。
试验结果
戴耳机1小时 细菌繁殖3.5倍
经过48小时的培养。昨天,记者再次来到了北大医院检验科。孙医生将5只培养皿摆在了记者面前。记者看到,5只培养皿中,有3只培养皿上都有了白色的斑点。“这些斑点就是经过48小时培养后形成的菌落。”记者注意到,那两只没有生成菌落的培养皿还是呈现出鲜亮的红色,与接种前没有区别。通过翻看培养皿底部的标记,记者发现,这两只没有生成菌落的培养皿分别为消毒后耳机上的两次采样。
通过数培养皿上的白色菌落,记者发现没有消毒的耳塞式耳机,在佩戴前采集的样品中菌落数量只有4个,佩戴1小时后的样品中菌落数达到了14个,细菌繁殖了3.5倍。而没有经过消毒的入耳式耳机上的菌落数更高,达到了110个。孙医生告诉记者,细菌的分裂时间为20分钟左右。因此按照这个速度进行计算,戴耳机1小时,上面的细菌会繁殖700倍的说法实属夸张,实际上只繁殖了3.5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戴耳机会加速细菌繁殖。
孙医生介绍,菌落数较少的那两只培养皿中的细菌种类为皮肤上常见的葡萄球菌。对于菌落数较多的那只培养皿上的细菌种类,孙医生怀疑这些细菌为致病力较高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你看,在菌落周围的培养基已经由红色变成透明,这说明已经出现了溶血的现象。”孙医生随后拿来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试剂对其进行检测,发现检测结果为阳性,具有一定的致病能力。
专家建议
耳机必须定期清洗
对于耳机上黏附的细菌种类,孙医生说,这和个人体质有关。孙医生建议,虽然耳机上的细菌大部分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但是,为了身体健康,耳机还是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清洗的方法可以用蘸有酒精的棉签在耳机表面轻轻擦拭,就能达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