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健康 > 健康 > 正文

中国人最容易患上“坏消息综合症” 全球网民的比例为41%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5-27 15:52:19  来源:健康时报  


  健康时报讯 核心提示:著名市场调研公司美国尼尔森发布的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这种症状被称为“坏消息综合征”。

  国外有则谚语说:“当真理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走遍天下。”说出了人们容易被一些负面消息吸引并乐于传播,对于一些正面报道却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心理。这种心态被称为“坏消息综合征”。专家提醒,太喜欢听坏消息、乐于传播谣言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当前,各种谣言频频出现,如毒瘤一样破坏网络的诚信,甚至触犯了法律底线。

  坏消息减压 但会激发攻击性

  “坏消息综合征”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特别是一些媒体为吸引受众,偏向于多选择一些负面报道。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宋崇升介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除了求新求奇这一因素,还有压力大、从众心理等因素。

  一些坏消息中有与生活或工作相关的内容,人不愉快时,看到负面消息可借以安慰自己,释放压力。宋崇升说:“有些人看到负面消息就如同背后听某人的坏话,甚至会有先知先觉的优越感。”

  “掌握一些负面消息,如食品安全类的消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保护自己。”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柏晓利说,“但是,从心理健康来说,太多的负面消息会产生不良影响,人处于紧张高压的状态下,容易丧失安全感,若情绪未得到合理释放,会导致过度防御或出现攻击性行为。”

  四良方解除“坏消息综合征”

  两位专家同时提醒,对于坏消息,一方面应客观看待,真实面对。另一方面也不要浪费太多精力过分关注这些事情。针对“坏消息综合征”易感人群,柏晓利开了几个“良方”:一是多与朋友家人沟通,使压力等不良情绪有个宣泄出口。二是多运动,运动能使人体分泌内啡肽,产生愉悦感。三是多参与公益活动,提升自我价值感。四是合理关注一些有意义的负面信息,如食品安全类信息,掌握加以防范科学知识。
 

责任编辑:tangyunfang【收藏】
上一篇:贪食患者的人格不是很稳定 医生称贪吃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
下一篇:身体心理健康是一枚两面硬币 态度决定人体老化乐观老得慢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