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黔图汇- 人才网- 视听中心- 专题- APP

订阅
首页| 全州| 时政| 领导| 县市| 综合| 发布| 视听| 行业

首页 > 财经 > 正文

芜湖借力保障房建设 打响楼市救市第一枪

在线投稿邮箱:tougao@qdn.cn  新闻热线:8222000  值班QQ:449315
时间:2012-02-10 09:22:23  来源:证券时报  

 

    昨日,被称为2012年第一救市新政的安徽省芜湖市房地产新政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芜湖政府此举令市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全面松动的预期更加强烈。芜湖市为何会率先出台房地产新政?该政策出台想达到什么样目的?

  证券时报记者昨日多次致电安徽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及芜湖市委宣传部相关处室,电话均无人接听。记者随后来到安徽省房地产行业协会办公所在地,相关负责人也婉拒了采访。

  昨日,芜湖市政府信息公开网挂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件,并贴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若干意见》全文。《意见》称,为“进一步加强保障房安居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提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在芜湖市区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含二手房),在办理产权登记时,财政部门将给予所纳契税100%的补助;对购买新建自住商品住房面积90平米以下、70平方米以上的,财政部门再给予50元/平方米的购房补贴;对购买新建自住商品住房70平方米及以下的,财政部门再给予150元/平方米的购房补贴。同时,外地人员在芜湖市区购买商品房,人均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的,可凭《房屋所有权证》给予房主及共同居住的直系亲属户口迁入;外地人员在芜湖市区购买45平方米及以上的新建商品住房,可以通过在房屋产权登记部门备案的《商品房买卖合同》、购房发票办理本人、配偶、未婚子女户口迁入。

  该份文件挂出后,被新闻媒体广泛转载,被称为“芜湖房地产新政”,更有媒体将其解读为“2012年第一救市新政”,而芜湖政府此举也强烈刺激了市场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将全面松动的预期。

  对此,在处于舆论风口浪尖的芜湖当地,一些业内人士也表达了他们的看法。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安徽省内大型房地产企业的老总表示,由于土地出让金收入占地方政府收入比重巨大,地方政府有动力为房产调控政策松绑,但是这一松动的前提是不与目前的中央政策相抵触,所以芜湖本次房产政策的调整也是在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等大框架下做出的。

  今年1月9日,芜湖市房地产业协会下属网站芜湖房协网发布《芜湖市2011年1-12月份房地产开发市场综述》一文,数据显示,2011年,芜湖全市累计销售商品房面积333.82万㎡,较去年同期下降5.35%;完成销售金额为213亿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16.21%。2011年,芜湖市区商品住房销售均价为5766元/㎡,较2010年同期增长9.2%(完成全年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2011年,芜湖市区共出让土地31宗,出让面积253.8万㎡,同比下降6.1%;出让金额83.69亿元,同比下降27.9%。而2012年1月10日公布的芜湖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初步预计,芜湖市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财政收入28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0亿元,分别增长31.3%和33.4%。土地出让金收入在芜湖财政收入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链 接·

  微博热议芜湖楼市新政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市场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研究中心总经理陈啸天:中山、从化、芜湖等地方或隐或现的房地产政策松动行为基本上反映了地方政府的急切心态。尽管目前还不能明确定义政策已经转向,但是,我相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尤其是被限购的二线城市也会加入这个行列,无非就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方式。

  中国社科院研究院易宪容:只要中央政府不食言,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是不会改变的。尽管当前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不尽如人意,很多说过的政策就是不出台,但只要差别化的个人住房信贷政策不改变,地方政府这些东西没有多少用。民众根本不用担心。

  财经评论员吴其伦:芜湖悍然出台救市政策,危害多多,应紧急叫停:1、与中央房地产调控思路严重背离;2、不利于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将导致房价止跌甚至重新上涨,导致民众资产缩水;3、芜湖保障房推进必将严重受阻;4、各地救市政策必将纷纷出台;5、房地产调控再度沦为“空调”。 (杨丽花 整理)

 

责任编辑:vjlin【收藏】
上一篇:国务院发布质量发展纲要 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下一篇:温州立人集团债权人登记15日开始

相关新闻

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