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祖春在画画
展示母亲留下来的精品
韦祖春展示自己的作品
今年52岁的韦祖春是贵州丹寨蜡染文化的传承人之一,多年来,她不仅掌握了精湛的蜡染技艺,还收授了不少的徒弟,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贡献。近日,记者来到丹寨县对这位传承人进行了采访。
蜡染起源故事
记者赶到韦祖春位于丹寨县城国土西路上的家,正巧碰到她在做蜡染,所以很快就进入了采访状态。
韦祖春很健谈,说起自己制作的或者保存的蜡染作品,她滔滔不绝。她首先拿出了一张《和谐图》,给记者介绍起来。“这是我奶奶画出来的图案,由我仿制而成。”韦祖春说,图上画的是各种动物,他们有的彼此挨近,但谁也不会攻击谁;有的还“手”拉着“手”,亲如兄弟姊妹。“它代表的意思就是各种动物和平共处,象征社会的和谐。”韦祖春说。
随后,她又拿出了一幅“保安图”,也作了一番解释。其实,初看她拿出来的这些蜡染作品,记者只感觉到构图精妙,做工精细,但不知内中表达的是何意。而经韦祖春一番解释,便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
韦祖春是丹寨蜡染文化为数不多的传承人之一,她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还知道不少关于丹寨蜡染的学问。在采访中,她唱了两首记录了蜡染起源的歌曲,很有意义。歌词大意是:在苗族祖先开天辟地的时代,阿公和阿婆养育有一儿一女,他们都已长大,嫁谁出去成了难事。因为阿公偏爱小伙,他要求将小伙留下而嫁姑娘;而阿婆则偏爱闺女,他则要求嫁小伙……一番争论之后,老阿公让步,把小伙嫁了出去。然而到后来,问题就出来了,在家的女儿干不了重活,影响到了一家人的生计……看到问题严重,苗家祖先只得改嫁男为嫁女。而为了哄嫁出去的女儿们开心,便做蜡染等作嫁妆,送她出门。
“这就是我们丹寨苗家蜡染的起源。”韦祖春说。
12岁师从母亲学艺
韦祖春说,她掌握的蜡染技艺是祖传的,到她这一代,已有12代传人。而她掌握的技艺,则是母亲传给她的,包括那些关于蜡染的故事和传说,她认为,这些故事传说,也是自己应该知道并传承下去的东西。
小时候,母亲和奶奶做蜡染,韦祖春便站在一旁观看,还根据两位老人的“指令”做一些服务工作。这时,她虽然没有资格亲自动手,但耳虚目染,为将来学做蜡染奠定了基础。
12岁那年,母亲正式收她为徒,传授蜡染制作技艺。学习中,每一道工序她都认真观摩和反复练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后来,她逐渐走向独立,母亲交给的一些“作业”,都能出色的完成。随着学习的深入,韦祖春感觉到自己在美术上功底差了些,唯恐会影响到今后的发展,于是,她又去学了一段时间的美术课程。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至今韦祖春的蜡染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现存图案,想象到的东西,她也可以信手捏来。
授徒不计其数
韦祖春可以说是丹寨蜡染制作的权威,但她从来不保守。“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我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韦祖春说,所以,自从出道以来,她就不断地收徒,所以至今所授之徒有多少,她也说不上来。
韦祖春现居住在县城,但她经常回老家扬武乡复兴村,她说,那里还有她不少姐妹,她们热爱蜡染,但技艺还不精,她专程去做指导。韦祖春还说,现在在这个村子里,跟她学习蜡染的有60多人,其中年龄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60多岁,是她的“老大姐”。
这些徒弟在韦祖春的悉心指导下,进步很快。一位叫王乃楼的妇女,学会蜡染技艺之后在家乡开起了蜡染“小门市”,专出售自己制作的蜡染作品,一个月,收入少则有几百元,多则上千元,比干农活养猪强数倍。而有不少徒弟掌握技艺后被招进了丹寨县的“宁航蜡染厂”做工,收入高的,也有上千元。看到姐妹们有了收入,韦祖春是春风满面。“她们始终是我的牵挂。”韦祖春说。
除此外,韦祖春还到学校里面去上民族文化课。她感觉当前的民族文化传承面临很多新问题,只有加紧培养传承人,才能把这些问题解决。而传承人的问题,最好是从娃娃抓起。所以,各校邀请她去讲课,她都很乐意去,而且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此外,还多次给学生做技术示范和让学生亲手制作。
说起今后的发展,韦祖春有两大心愿,一是做好作品,多出作品;二是做好传承人该做的工作,将蜡染文化发扬光大。(黄晓海 罗茜)
凡本网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为黔东南信息港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黔东南信息港”。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黔东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